话剧《华沙旋律》:
一堂关于“错过”的爱情课
2018年09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爱情能修成正果,“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可惜的是,“相互错过”的爱情悲剧却不计其数地上演着。近期,话剧《华沙旋律》在省话小剧场接连演出数场,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也将“爱情为何会错过以及如何看待错过”的思考带给了他们。

  本报记者 黄体军

让观众思索就有意义
  《华沙旋律》是俄罗斯作家列奥尼德·佐林于1967年发表的爱情剧,讲述了二战后一对情侣跨越二十年的凄美爱情故事。1946年12月,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的波兰女孩格里娅与正学酿酒的苏联小伙维泰克,在一场音乐会上认识了,很快他们陷入了热恋。维泰克向格里娅求婚,但两人因为法律规定不得不被迫分开。十年过去了,维泰克出差来到华沙,见到了格里娅,此时格里娅已成为颇有名气的歌手。虽然他们都已各自结婚,但仍然爱着彼此。格里娅提出私奔,维泰克因家庭、责任回绝了格里娅的请求,两人再次无奈分离。又一个十年过去了,两人均已功成名就。格里娅经历过好几次婚姻,都以离婚收场,工作成了她的全部。而维泰克成了科学博士,有了自己的实验室,也已离异。一个春光明媚的五月,格里娅在莫斯科举办音乐会,维泰克前来看她,试图向格里娅表白,但话不投机,岁月的风霜已使格里娅的心变得疲惫脆弱,她自称“已成了一架会唱歌的机器”。此时两人都已明白,过去的终究过去了,这成了他们有生之年最后一次见面。
  谈到为何将这部异国戏剧搬上舞台,该剧导演、省话剧院副院长李贝告诉记者,此剧让他产生创作冲动的是男女主人公长达二十年的爱情变幻,战争、家庭、责任、岁月、人性的脆弱等,最终导致他们“相爱却无法相守”,一次错过导致他们第二次、第三次错过,时间最终让两个人的生活成了两条平行的直线,再难出现交集,这样的爱情令人心伤,也令人感慨思索。“爱情是永恒的,也是相通的,而这样的爱情故事就在我们身边以各种变体发生着,我们选择《华沙旋律》这部剧,就是想用艺术的方式引领大家一起思考,如何把握爱情的机遇以及如何面对爱情错失。不一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但思索就有意义。”
醉心于感人的细节
  《华沙旋律》有扎实感人的细节在支撑。如,男女主人公在音乐会上的第一次见面,因为阴差阳错两人成了邻座,引起了一场饶有风趣的“斗嘴”,结果不打不相识,一对天真无邪的少男、少女竟碰撞出了火花;男孩用在火车站打工的钱为女孩买了一双她向往已久的拉多姆新皮鞋,而女孩则为从未打过领带的男孩买了一条新领带,她为他笨拙地打上领带,他为她轻轻地穿上高跟鞋,音乐响起,两人一起跳起了舞;听到苏联颁布禁止与外国人通婚的法律后,两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二十年后再相见,维泰克抱着陈年的美酒献给格里娅,但她却懒得品尝,甚至懒得多看一眼,早已忘了她当年曾多次说过的那句话“酒香来自于储存的时间”……这些像电影画面一样的场景,让人回忆,让人联想,让人感同身受,乃至于或会心一笑或黯然神伤或默致祝福引颈长叹。
  记者看到,省话小剧场只有一百二三十个座位,因为场地小,舞台小,整个表演过程演员和观众之间几乎零距离,这要求演员必须保持较高的控制力。记者采访了扮演格里娅的女演员李琦,她表示,剧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深深地感动了她,而且在每次演出时都会有新的感受,新的提升,因为每一次他们都“醉心于扎实感人的细节”,这也是在小剧场观众眼皮底下表演时克服紧张的秘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