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这天,精心熬上一锅腊八粥。餐桌上,粥香四溢。粥的味道,香浓软糯。配上素淡的小菜,喝上两碗浓香的腊八粥,觉得日子就像粥一样暖了。生活,似乎有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真味。 记得小时候,母亲最喜欢给我们熬粥。母亲说,粥养人。熬好一锅粥,也得有耐心。一个“熬”字,让人品出岁月悠长的味道来。熬粥的过程,需要把心沉下来。锅里的大米小米绿豆大枣花生等等,浸在水里各不相干,用小火慢慢熬,最后融为一体。熬出的粥,香香的、浓浓的。喝上一两碗,觉得幸福也是浓稠的。 后来看书,说到“粥文化”。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粥就像是一位乡下的故人,温暖踏实,不离不弃。在我们心中,粥的地位高于任何食物。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我们一样把粥当做贴心的归宿。或许你远在异国他乡,你用刀叉精致地吃着西餐,偶尔有一天,餐桌上端上来一碗粥,你的心忽地一软,仿佛一阵柔风吹来,吹来了故乡的花香。你会禁不住感慨,是故乡的味道。
吃过多少世间美味,蓦然回首,才发现,粥永远是我们味蕾上最绵软悠长的记忆,我们对粥的情感根深蒂固。一个人在灯红酒绿中疲惫不堪了,灯火阑珊处,突然想到了回家。回家,有一碗热粥在等着你。 粥的历史悠久。关于粥的文字,最早见于《周书》。《周书》里说,黄帝始烹谷为粥。进入中古时期,粥更是将食用功能和药用功能高度融合,进入了养生层次,开始具有了人文色彩。 郑板桥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写道:“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嗟乎!嗟乎!吾其长为农夫以没世乎!”文中描述了冬日里喝粥的生活情景。真的是这样,天寒地冻,有碗热粥喝,夫复何求?熬上一大锅粥,一家人围炉而坐,大碗喝粥,谈笑风生,其乐融融。那种温暖,足以抵御任何一个严寒的冬天。
粥中的腊八粥,最具文化气息。腊八这个传统节日,为中华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关于腊八粥的记载,也是数不胜数。宋代诗人陆游诗中说:“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说的是腊八送粥之事。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光绪顺天府志》中说:“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宫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 漫长的岁月中,粥,既可以在饥寒年代里果腹,又可以在这个食物极其丰富的年代里精致成餐桌上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粥,既可以在寻常百姓家常吃常新,又可以登上大雅之堂演绎异彩纷呈的粥文化。八宝粥、奶香燕麦粥、苹果小米粥、麦片粥、桂圆莲子粥……美味又养生,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都融入到粥里。 当一种食物带有了文化的色彩,便是人们对它爱到了骨子里。 如果把食物比作画,那粥就是悠远清淡的国画,绵延不尽,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