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间记忆
 今昔“订婚照”
  • 2012年08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当时的订婚照几乎都是一种姿势,即“男左女右”的坐姿,多为2寸半身,照全身的极少,原因是舍不得花钱。
  □张功基
 
  新中国成立以前,蓬莱一带乡间青年男女订婚没有“订婚照”一说,即使有也属于凤毛麟角。现在乡间偶能见到的一些褪色泛黄的“订婚照”或“婚礼照”,拍照时间一般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而且均是当时闯关东者、外出经商者或乡绅等大户人家婚娶时留下的纪念。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蓬莱境内几乎每个公社都设有照相馆,隶属于供销社管辖。当时的照相馆只能拍一种“黑白照”,因之青年男女的“订婚照”,初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而其真正成为蓬莱乡间婚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则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之后。
  拍“订婚照”,俗称“照相”,是当时青年男女婚嫁中的一个专用称谓。照相一般在订婚仪式举办之前,哪个村只要一提起“某某人照相了”,人们便知某某人已经“订婚”。那时男女自由恋爱的并不多,所以在整个婚嫁程序里,只要一旦照了相,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也就基本确定下来。当时照相一般都在蓬莱城里的照相馆,边远地带则选择相邻和相近的县城或公社照相馆,如蓬莱城西北沟公社西南部一带多在黄县城(今龙口市黄城)的照相馆,一来城里照相馆的手艺高,二来只见过一两次面的未婚小两口,也好借此到城里“逛一逛”,并买点小礼品互相赠送。照完相的当天,不论中午或傍晚,双方既可到男方家,亦可到女方家,家里都会盛情款待,街坊邻居和亲戚朋友也多会来看“新女婿”或“新媳妇”。后来发展到照相的当天中午,男方还要宴请媒人和本家长辈,一般设两桌,男一桌,女一桌,这种做法,几乎成了那个时代男婚女嫁的“前奏曲”。
  当时的订婚照几乎都是一种姿势,即“男左女右”的坐姿,多为2寸半身,照全身的极少,原因是舍不得花钱。相片上的题词基本上是千篇一律,即“订婚纪念”外加“年月日”,如果需要赠送亲朋好友,就得另外加洗几张。文化大革命期间,订婚照中的男女多手持《毛主席语录》本,而“革命伴侣”、“红心向党”、“志在四方”等具有时代和政治色彩的词汇,也成了订婚照题词的主流。另外,在“彩照”尚未出现之前,“黑白照”还可以“上色”(染色),尽管色泽远不如后来兴起的“彩照”,但相比“黑白照”而言,确实漂亮了许多,一时间成了青年男女竞相追逐的时髦。
  上世纪80年代初期,“黑白订婚照”终于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订婚照开始进入了色泽绚丽的“彩照”时代。从上世纪90年代起,订婚照又被浪漫多姿的“婚纱照”所替代。发展至今,婚纱照越发情趣盎然,尽管价格不菲,但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恋人却趋之若鹜,洗印后该“放大”的放大,并且汇编成册,成为一生中最美好的纪念,甚至有很多中老年夫妇也到影楼补拍“婚纱照”,以此弥补青年时代的遗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