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崂山人的仁义之风
  • 2012年09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因为崂山这里特定的生产生活条件,人们经常要靠相互帮助过活,不求人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坚守“帮人如帮己”的信条,出手帮人习惯自然。
  □王瑛伦

  崂山人民自古勤劳淳朴,乐善好施,仁爱之心浓烈,有许多民俗反映出这种仁义之风。
1.借山
  房子左右两边的高墙,叫山墙,是房屋的主墙,也是房子的边界。自古以来为墙基也就是房界的争讼不少,因而古贤“让墙”——退缩房基的美谈佳话也广为流传,颂扬仁义谦让的美德。
  仁义、退让,确实是值得赞颂的美德,应该予以弘扬。但就房墙的由争到让,不如崂山人的合用和借用,不争不讼,团结友好,节约互利。
  笔者看到的我国民房,不论闽浙、苏皖,还是冀鲁,皆不与他房靠接,房屋山墙间都有间隙,自成一体。可是崂山人建房,凡与他房一线相邻,中间无道路者,皆不留间隙,山墙合一,多房联体。这有三种形式。一为“借山”。如果原来这里已经盖了一处房子,现在有人要在此房左边或右边新建房屋,那么他就可以借用那座房子的左山墙或右山墙,这叫借山,不付报酬。二为“伙山”。两家同时或先后在一地相邻盖房,其相连的山墙可以合建。方法是,或一方出料一方出工,或工料双方均摊,或你建山墙我建院墙等,墙属双方共有共用。三为“贴山”。即紧贴着邻家山墙建一薄一点的墙,以承担架屋顶的檩条。前两种情况都要动人家的墙和屋顶,把檩条放上。而贴山不需动人家的墙和屋顶,只依附其墙身,减少墙体厚度,节省工料。三种情况对后建房者都有利,既省工料又稍增加点室内面积。不管哪种形式,只要后建房者提出请求,先建者都能答应。他们的信条是“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远亲不如近邻”。如果不借山就是不仁义,会遭众人谴责。
  崂山人建房的借山,更显示邻里的亲善融洽、友爱和谐与助人为乐的仁德。
2.合养牲畜
  崂山地区可耕地少,且多梯田,所以以前耕种多以人力为主。山里人也养驴、骡等牲畜,主要是为了驮运和拉碾拉磨等。一般家庭买不起也养不起一头牲口,何况用牲口干的活计,累计不用半年时间,大半年闲着白吃草料。所以他们便两家、三家甚至四家合买一头牲口,轮换喂养。轮到谁喂养以谁为主使用,谁家有事也可使用。农忙时一般根据各家农活需要,商量安排使用时间。
  这种合养牲口的方式在崂山相当普遍,不仅满足了各家对畜力的需求,还节省了财力物力,而且增强了合养户之间的情感。牲口所用的工具,如驮篓、驮架、鞍子、拥脖等,一般是谁发现损坏谁维修、添置,彼此不计较,对牲口的使用量也不计较多少。因而大多合养户都由牲口的合养,发展到其他方面的相互帮助,这也充分体现了崂山人宽容、仁义的民风。
3.利不独享
  青岛史志办公室编纂的《崂山志丛》第二辑一文称,王哥庄崖下村发现一块“东坡仁里”碑,碑文记载村民半夜相约结伴去远山砍柴,苏轼为这种休戚与共、辛勤劳作的品德所感动,赞为“仁义之里”。放下此碑是否苏轼所立不论,碑文所述村民相约结伴进山砍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崂山耕地少,山里人近一半的生活来源要靠大山——柴草、药材、山菜——提供。崂山人不自私,总是要与大伙分享这些资源。不管谁在山里发现了一片茂密的柴草,密集的药材,鲜嫩的山菜,他会邀约乡亲一起去收获,同往同归。在收获的过程中互相关照,照顾弱者,帮助获取不足者满足需求。如遇有人伤病,连人带物一起运回家中。
  互相关爱的民风,是崂山的特殊环境养成的。层叠的山岭,险峻的峰峦,再加上过去崂山狼多毒蛇多,人在山里劳作,难免发生事故。如果一人在山上出事,很难自救。所以如果没有伙伴,老人决不让子女独自上山。世世代代传下来,结伴进山,有利共享,彼此照顾就成为自然的风气了。
4.帮工助人
  乐善好施是崂山人普遍的风尚。过去村民家里要挑水吃,谁家里的水缸永不干涸?那是孤寡无劳力的人家!山里人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先把水缸挑满水。当孩子长到可以早起挑水了,老人会嘱咐先给无劳力户挑。晚起者送水到无能力自己挑水吃的人家时,往往早有人给挑满水缸了。谁家修房盖屋,需要大量人手,除了技工外,不必预先请人,开工之日早早会有成群的自带工具的壮小伙来到工地,等待干活。一般房主家都要分派一下,谁今天干谁明天来,免得人多无活干,浪费人力。这些帮工的都是无偿干活,连饭都回自家吃。
  庄稼荒芜必致粮食减产,这对农民无异于灾难。崂山人看到邻地庄稼荒芜,除了懒汉的田地,决不会不管不问,属因无劳力或遇病灾户的,便会主动帮助其锄草灭荒。在抢收抢种的季节,足劳力户更是不遗余力地帮助缺劳力的乡亲,该收的收,该种的种,像对待自家的一样帮助别人,而且大都是不计报酬的。
  修桥补路,助人行善,是崂山人为人的古训。铺在山路上的石块松动了,人踏上去不留神可能摔倒,发现者必定要把它垫牢。沟渠上的小桥垮了,河道中的垫脚石移位了,发现者一定会把它重新搭好。这不是为了自己,是对后行者应尽的责任,如果没有去修整,内心会一直感到歉疚不安。
  这些助人行善习俗的形成取决于崂山人勤劳善良的品德,特定的生活环境也是客观条件。首先崂山人自古生活比较艰苦,富足户极少,他们对苦难有深切的感受。当别人遭难时,他们感同身受,极易产生同情而施以援手。其次因为崂山这里特定的生产生活条件,人们经常要靠相互帮助过活,不求人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坚守“帮人如帮己”的信条,出手帮人习惯自然。另外山里人的生产特点是秋冬无庄稼时进山割草打柴,劳力总动员,凡可上山的都去,而其他季节,因土地少,种庄稼用不了那么多劳力,所以人们相对较闲散。加之山里人家土地零星分散,大都二三分、四五分一片,地里的活不够半天或一天干的,经常有剩余时间,具备助人条件。崂山的老人都会这样教育子女:帮人干点活,强过闲着耍。天长日久相互影响,这种观念就变成了行善助人的习俗。
  现在崂山人已摆脱了穷困,人均年纯收入逾8000元,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的许多生产、生活方式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人际关系也相应发生了较大变化。过去那些十分可贵而必要的互助合作,现在已失去了存在条件,生产生活的相帮相助行为自然减少。这是一种发展进步,它显示了人民的富足,而仁德仍牢居崂山人心中并支配其行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