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稚庐
自民国初迄上世纪50年代初,新、旧两种婚礼在济南并存了40余年。孰是孰非,各行其是罢了,也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一个小小缩影。 当男女成年十八九岁时,由亲友执柯或媒婆撮合,双方家长带着孩子去某处见上一面,谓之“相亲”。家长谈话,俩孩子却不可交一语。如果以为门当户对可以般配,而后互送“门户帖”,上书姓名、籍贯、三代简历等。尽管是民国时期了,封建的门户观念还是很重。有功名的还要炫耀一下“前清光绪××科举人”……待两家访询属实后,再过“八字帖”:各写男女生辰八字,找星命家推勘。当年,济南大观园后门有十几家算命铺,其中“云中子”最擅“合婚选吉,六书论字”,卦金奇贵。济南不少世家遇有喜事,非请他云里雾里一番不可。 待得到“天作之合”的精神支持后,男方要先下聘礼——金银首饰,翡翠珠花,不一而足。贫者起码要送银镯子一副。女方答以鞋帽衣料或文房四宝等。新式婚礼虽无下聘礼之规,但男方须在馆子里摆一桌“订婚宴”。迎娶前两个月,男方投“龙凤贴”,以言明结婚的具体日期。当离大喜日子十天前后,男方雇一长班(临时男仆),向亲友四处送“请帖”。 迎娶之日坐轿还是乘车,是新、旧婚礼形式上两大不同。坐轿以及旗锣伞扇等仪仗由“灯轿幡杠铺”承办。济南解放初期这种铺子有十几家。最大的是山水沟刘家的“南大兴”。轿夫多用四抬,富家用八抬。一般没进过洋学堂的女性是执意坐轿。“大姑娘坐轿头一回”,这对女人来说乃一生最风光之事。 文明婚礼坐车则是欧式马车。这种马车晚清时已流行上海,济南直到民国初年才出现。舜井街上有“亚非”、“中华”,天地坛有“鸿升”,县东巷南首有“鸿昌”,有的马车行直到济南解放以后才歇业。此车车厢似轿,漆成栗子壳色。四面安玻璃。厢内两排靠座,上铺毡垫。一车可坐四4人。车厢前有一支凳,车夫坐上面挽辔而行。作为婚车时,厢顶外围以红绸,里面挂绣花窗帘。一匹棕色高头大马驾辕。12个吹洋号,敲洋鼓的乐队在车前开道。他们身着西式红呢元帅服,胸前挂黄绶带,肩头披黄丝璎珞,神气十足。西洋乐队是从音乐社雇来的。我幼时同窗洪家顺,其父就在东西钟楼寺街上开一家“同心音乐社”,每年春秋两季生意很好。 文明婚礼新娘是一袭白纱,后拖长长一尾巴,有两个六七岁的儿童给她牵着,名曰“牵纱童子”。更摩登的是,新娘还要遮起“心灵的窗户”——戴一副金丝墨镜。 浩浩荡荡的乐队、马车来到男家。众人早在大门外迎候。鼓乐大作,人声鼎沸。新娘缓缓下车,一溜猩红窄地毯已铺上,新郎陪,伴娘扶,宾客簇拥,她“台步”很慢,三步挪不到一米,意态姗姗。突然,下上飘下一阵“小米雨”—— 把一盆小米拌上红纸屑,由长班一把一把向空中抛去,长班还高声嚷嚷着吉祥话。 这时,你若看看两位新人的表情,真是妙得紧:新郎状若木鸡,新娘俯首,脸上微露苦相,绝无西方男女婚誓之后,从教堂出来时那欢快的激情。在人声、乐声嘈杂中进大门,过二门,来到庭院里。旧式婚礼要摆天地桌,上置大铜香炉,燃上三炷高香,蜡台上插龙凤花烛。礼赞生高喊:“一拜天地,二拜爹娘,夫妻对拜,礼成,奏乐,入洞房!”文明婚礼倒省了这些劳什子,天地桌改成“礼桌”,桌后站着位年高德劭的“主婚人”,两边各站一个“证婚人”。新人来到桌前三鞠躬,主婚人讲一番善颂善祷的空话。接着三人在婚书上钤印,照像合影。鼓乐阵阵,新娘入洞房,众宾客纷纷入席,喜宴开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