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桂街为中轴,形成了一条名吃荟萃的饮食街。有饭馆、酒楼、卖吃食的小摊,还有肩挑手提沿街叫卖的小贩,都各献烹调技艺,争相招揽顾客,各种小吃,品类繁多,特色各异,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物美价廉的小摊点 丹桂街附近卖吃食的小摊点约有五六十个,其中有: 卖茶汤的。一把龙头大茶壶,碗里放上两个掰碎的桃酥,或放炒熟的小米面加芝麻,或用油炒面加白糖或红糖,用开水一冲,味道甜香。 卖牛杂碎的。在午台街东端。两个铜元就可买一包,摊主还给你撒上点盐末。有事也卖驴杂碎及碎骨肉。用个大笸箩箱盛着,堆得和小山似的。 汤锅。在午台街东端,一口大锅中煮着牛肉、牛下水,顾客随意挑拣,摊主给切碎,放在碗中,撒上葱花,舀上几勺热腾腾的老汤,花五个小铜元,买一个火烧,和一碗汤就能吃饱肚子。 卖海蜇的。在筱舞台辕门外,摊主是黄县人,个子不高。他的海蜇里加上芝麻盐、香菜、蒜泥、香油、醋等小料,特别是醋不太酸,不太淡,别有风味。深秋隆冬喝碗海蜇,心里热乎乎的,颇受顾客青睐。 李家片汤。片汤佐料有木耳、鸡蛋丝、蛏子、蛤、猪肉丁、海米等,用蛤或蛏子的原汤加面片和粉团调制而成,成为三鲜片汤,味道鲜美。 黄金龙驴肉。驴肉好吃,当时的民谚谓“天上的龙肉,登州府的驴肉”。据摊主说在故乡蓬莱,有锅煮驴肉的老汤,从明朝开始,已延续用了四百多年。他卤制的驴肉,嫩、烂、香,是佐酒的上好菜肴。 梅家糖球。在丹桂戏院附近。挑选上好的山楂切开去核,内填豆沙,用竹签穿成串,滚上熬好的冰糖汁,再粘上瓜子仁、花生豆,在山楂上组成各种花色图案,或者在山楂中夹上橘子瓣。糖球外观晶莹鲜艳,味道酸甜爽口,很有特色。 盛月田海味摊。当时在丹桂戏院附近卖熟海鲜的不下十六七个摊点,其中以银楼门口盛月田海味最出名。他煮的海味火候恰到好处,技术高人一筹,服务最为上乘,带壳的海味,他预先给顾客剥开,并把酱油、姜、醋等佐料配齐备好。他为了掌握好海鲜的火候,不怕麻烦。比如在煮笔蛸时,别人是一锅煮,他却用筷子,把蛸一个个地下锅,这样煮出的蛸不掉头,鲜嫩可口,所以能在同行业的竞争中独树一帜。 风味独特的小吃店 刘家焖子。在新世界商场楼下东墙,烟台传统名吃焖子和凉粉就由此发端。刘家焖子底面烙上嘎渣儿,上面鲜嫩玉润,佐料十分考究,有上等虾油、蒜泥、芝麻酱等。 刘家凉粉更是独树一帜,凉粉是特制的,有手指头顶那么大,后面带个小尾巴,状如蝌蚪。调料十分丰富:有红萝卜丝、黄瓜丝、芝麻盐、麻汁、香油、榨菜末、小虾皮、醋。既可佐酒,又可充饥。 谦和涌。在丹桂戏院东侧斜对面,掌柜姓金,每年四五月到九十月卖粽子。粽子以糯米或大黄米为主料,馅子有豆沙、枣泥、大枣等三种。顾客在店内吃粽子,掌柜还给加几勺糖。其余时间则卖元宵。熟元宵有煮的、炸的,也卖生元宵。夏天还卖自制的汽水和冰激凌、冬天并卖糖炒栗子。 郭家店炸糕。在丹桂街西首路南。制作工艺独特,用水磨粉碎的大黄米面做原料,再放入豆沙馅、枣泥馅或玫瑰馅,用热油炸熟,外焦里嫩。在烟台是独一份,此外,也卖用淡水鱼做成的酥鱼,鱼刺、鱼头都烹制得非常酥软,是佐酒的上品。 瘸子炸鱼。在馅饼店的东隔壁,专卖炸鱼和鱼丸子。因店主是个瘸子,故此得名。当时丹桂街一带卖炸鱼的摊贩不下十余家,但以他的炸鱼质量最好,谁也竞争不过他。 李家火烧铺。在丹桂戏院东辕门外往南拐角处。他的杠子头火烧最好,外皮酥脆,内瓤松软。他的烤饼也是绝活,吃起来别有风味,又很实惠。当时,从烟台乘船到东北的旅客都到此买一串杠子头火烧,用铁丝一串套在脖子上。再买些咸菜如酱疙瘩头,酱萝卜等,以备途中食用。因为杠子头火烧存放日期较长,价格便宜,所以小店生意十分兴隆。 范家片片铺。用玉米面做成的片片又松又香。尤其是卖的枣片片,色香味俱佳。附近商店常派伙计买回去代餐,以调换口味。同时,因为经济实惠,平民也愿光顾,生意十分兴隆。 周家杠子面馆。靠面板的墙上嵌着铁环,把调好的面团放在板上后,用一个大杠子,一端插在铁环里,人执另一端,用力反复压面,直到把面团压成薄片,再用刀切成细面条。顾客进店,现吃现做,口味独特,时为烟台有名小吃。 刘家稀饭铺。他的小米稀饭或加绿豆,或加豇豆,豆烂而粥稠。再加上葱花油饼,就着炒疙瘩丝或咸五香花生豆,那真是一顿好早餐,深受平民百姓的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