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之魅不在吃,它是一种带着乡愁的思念,是一种带着思念的乡情,是一种带着乡情的牵挂,是一种带着牵挂的离愁别绪、岁月流逝。 小吃在台湾是一个很重要的标点符号,甚至是地标性文化舞台的化身。种类之多,难以计数;店铺之密,鳞次栉比;味道之美,美不胜收。不是过誉,看着、吃着、想着,确有羡慕嫉妒恨之感。相比较我们身边那些豪华酒店、奢侈会馆,小吃小店与行走在街上的普通百姓融汇一体,进出如一家,感情更深,构成一幅市井图画。闭上眼想想,那真的是一种幸福: 清早,睡眼蒙眬中来到一家小店,就在胡同口,两张小桌在屋里,一张小桌在屋外。买早点的大娘大爷,也不问要什么就麻利地把一碗饭端上,都是看着长大的孩子,还不知他喜欢吃什么吗?饭吃完了,拔腿就走,过几天一起付账。多少年了,早餐就是这么吃的。 晌午,大人们都去上班,脖子上挂着钥匙的孩子放学了,打开早就盛好的饭盒,香喷喷的大米、扑鼻的肉味,每天都吃,每天都是那么好吃。 傍晚,妈妈下班路过这家小吃店,顺手带上几样便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杯酒,聊聊天,其乐融融。 这不是我想象的一个场景,而是在台北亲眼所见。离我住的三德酒店不远处的胡同口,就有这样一家小吃店,出于好奇,每过此处便驻足观望,后与店主聊起说到这段。之后我也去吃了几次,小店饭食简单,早中晚各异,天天却是如此。早餐是鸡蛋面、青菜面,中餐是排骨饭、卤肉饭,晚餐则是烧鱼虾配饭,也有中式小笼包,稍微复杂一些,主要外卖。 这样的小店在台湾各地非常多,有的一做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而做的小吃也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台东老城有一条小吃比较多的街,其中有两家紧邻的店,一家叫做林家臭豆腐,另一家叫做老台东。我路过时,天色已晚,远远望去,却是店里店外人满桌满,排队等吃的人一直不见少。跑了一个下午,饥肠辘辘,恨不得一口就把肚子填满。在迅速填满肚子还是品尝50年美味的斗争中,我选择了排队,等待50年美味的犒劳。 台湾小吃的起源多与大陆闽、粤各地吃法有关,串联了客家美食,贯通南北,糅合东西,采各家之魅,终成一锅煮。林家臭豆腐,大份六块,小份四块,一份无论大小我是只能吃个半饱的。味道如何?就那味儿,就是那个臭豆腐味儿,在哪儿吃也是这个味道。可是,为什么大家都在这里排队,耐心等着品尝林家臭豆腐?旁边的那家老台东,创立于1955年,台东50年人气老店,其实就是米饭加些菜蛋肉之类的卤子,有如把子肉大米饭。 自己常常想起小时候吃过的那些好吃的食品,如老家的肉火烧、坊子火车站的油炸麻花、张店火车站的过油肉烧饼。真的无法描述这些好吃的东西究竟是一个什么味道了,但每想到此总是感叹那美味之妙,有点飘飘欲仙的感觉。而且,想起这些好吃的,就会想到那个地方,甚至想起那个卖东西的人,想到有一天在买肉火烧时突降大雨,把烤火烧的炉子都浇灭了。 吃过了林家臭豆腐,又吃了台东50年人气老店的米饭,肚子被填得满满的,但思绪却忽然被抽空,真的应了那句老话,人吃饱了就胡思乱想。小吃之魅不在吃,它是一种带着乡愁的思念,是一种带着思念的乡情,是一种带着乡情的牵挂,是一种带着牵挂的离愁别绪、岁月流逝。 老家有一种吃法叫朝天锅,就是大锅煮猪下货,大饼卷着猪下货吃,围在大锅旁喝煮肉的汤。都是谁来吃朝天锅呢?都是那些出苦力的人,像马车店扛包的、煤矿上下井的、火车站货场的装卸工。他们干的是苦力活,挣的是血汗钱,吃的也是可以撑得住肚皮的“硬通货”。所以,朝天锅都开在火车站旁、马车店边。如今,无论是在坊子还是潍坊,开在马路边的朝天锅已经很少见到了,倒是四星级以上的几家大酒店都支上了朝天锅,据说不少人过来怀旧,寻找曾经或者听说过的味道。 不知吃过四星级大酒店朝天锅的人怎么品味,但我想,美味如同镶嵌在自己脑海中永不褪色的那些在黑夜里闪烁的星星。都是高楼大厦了,车来车往拥挤着颠三倒四的人群,胡同拆了,街头的火烧铺被端掉了。那样的味道,是难以下咽的苦涩。 台湾有那么多小吃,真的是说不清有多少,很多是来自遥远的老家。那是他们对家乡的牵挂,他们把家乡味道带到台湾,坚守至今,就是把对家乡的那份思念挂在嘴上,永远的味道是不变的记忆。 (本文作者为媒体从业者,知名专栏作者,出版作品多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