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印记】 □王绍忠 在省立一中读书期间,深受班主任董秋芳老师影响,又加个人思维灵敏的悟性,季先生在头脑中早已形成对作文授课成熟的“思路”:选材要“新”,忌俗气、雷同;感情要“真”,勿蜻蜓点水、敷衍了事;布局要“紧”,不拐弯抹角、拖泥带水;语言要“顺”,如行云流水、勿辞藻堆砌。 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作家,被誉为学界泰斗的季羡林先生,系1930年省立济南一中首届毕业生,后考取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深造。1934年夏,时任济南一中的宋还吾校长亲下聘书邀其返济回校授课。泉城的锦山秀水曾令他魂牵梦绕,未加思索年轻的季羡林便慷慨应聘。同年7月,季先生随身携带一铺一盖、衣物两单一棉回母校报到。 校方安排季先生任高中三年级国文教学。在本校读书期间,深受班主任董秋芳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又加个人思维灵敏的悟性,季先生在头脑中早已形成对作文授课成熟的“思路”。他细致、条理地归纳为:选材要“新”,忌俗气、雷同;感情要“真”,勿蜻蜓点水、敷衍了事;布局要“紧”,不拐弯抹角、拖泥带水;语言要“顺”,如行云流水、勿辞藻堆砌。他还再三要求学生写文撰章要前呼后应、左右辅助。作文要像谱曲一般,应有一个主旋律,忌东拉西扯,言之无物。季先生的作文课“四句法”言简意赅,易记易用,被教研室在全校推广使用。 当时省内一家大报,慕名邀请季羡林主编星期日文学副刊专栏。他不计个人报酬厚薄,从发现、培养、扶持文学新人角度考虑,欣然应允,每期择优选编同事和学生的佳作范文陆续发表。副刊版对酷爱文学之友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纷纷踊跃写稿,锻炼笔力。这年一中国文升学成绩居全省之首,全校95%的学生被名牌大学录取,省立济南一中称此年为学校的“黄金年”。 季先生生长在临清县官庄村一户农耕家族,土里刨食,世代贫寒。在济南黄河河务段就职的本族九叔,看其天资聪颖,品性忠厚,便资助其赴济入学,直至高中毕业。季先生信奉尊老爱幼的传统孝道家风,始终铭记九叔育人成才的恩德。这次返校任教期间,每逢星期天,便携带九叔爱吃的“到口酥”、爱喝的茉莉茶及时令瓜果,登门拜望,还四处托人告友,买来进口药品“潘尼西林”,为老人诊治寒腿陈疾。 九叔是位慈祥善良的热心人,为让侄儿早日成家立业,几经周折便把济南一位挚友之女彭氏许配于他,季羡林在读高二时,便同她结为百年好合。彭氏虽未进过学堂,但性情温雅识礼,从没有高言辣语;季先生心地和善,没有学者架子。婚后两人相敬如宾、恩爱体贴。逢年过节,夫妇两人便返回临清探望二老双亲。直到1962年度荒时期,季先生把彭氏带入京城一起生活。“教授不嫌凡家女”,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在校园里、社会上传为美谈佳话。 在济南一中任教期间,季先生时常远望着花园中的亭台楼榭、假山喷泉,内心却在做着出国留学的梦。经过深思熟虑,他痛下决心,和济南依依惜别,踏上了远赴德国的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