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城事】 □胡安仁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共和国遇到了特大自然灾害。不少地区出现了绝产而颗粒无收。没有粮食,百姓难以果腹。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人们只能以“瓜菜代”充饥。 所谓“瓜菜代”,就是以瓜菜代替口粮度日。那时的餐桌上,百姓吃得最多的是菜窝窝。有一天,南山上的一位朋友给我家送来了不少鲜地瓜叶。母亲用其蒸了一锅地瓜叶窝窝头,大家吃完后还剩下几个,母亲恐怕被老鼠偷吃,就在一个五六十厘米高的方凳上再摞上一个小凳子,然后将装着菜窝窝的竹篾子放在最顶端。谁知,第二天竹篾子里的菜窝窝却不见了踪影。那时我们住独院,并没有发现有外人进来的迹象。当母亲问我们兄妹是谁吃了时,弟弟妹妹都矢口否认“偷吃”一事(那时不谙世事的孩子饿极了偷吃家中的干粮是常有的事),家人都感到莫名其妙! 转眼春节就要到了,大家进行大扫除整理厨房时,在墙角处发现了半块硬邦邦的菜窝窝。原来是老鼠作祟将菜窝窝拉走了,菜窝窝丢失之谜终于被解开。只是这种难以下咽的窝窝连老鼠也不喜欢吃,否则它们是不会轻易将半快菜窝窝丢弃的。 在“瓜菜代”岁月里,除菜窝窝是主食外,地瓜、胡萝卜粥也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充饥物。俗话说“半大小子,吃煞老子”。那时,我们兄妹五人正是吃壮饭的年龄。吃得多,口粮不够,怎么办?有一天,父亲对我说:现在不少人都去地里挛地瓜(秋收过后用工具将落在地里的半截地瓜进行二次复收),你也去挛挛试试吧! 那时,我常去挛地瓜的地方是东郊韩仓、大辛庄,甚至郭店。挛地瓜也并非易事,经常要带着干粮早出晚归。由于挛地瓜的人多,每次挛到的地瓜都寥寥无几,有时甚至空手而归。一个星期天,我带上“三齿钩”、面袋子,骑上“大国防”(大飞轮“国防牌”自行车)一大早就往几十里地之外的郭店奔去。 不知是运气使然,还是苍天不负有心人。此次挛到的地瓜比任何一次都多,半天工夫就挛到了半袋子多。下午两点多,我打点行装准备返回。正在这时,突然看到一个黑大汉随喊随向我这边跑来:“这是我的地,谁让你挛地瓜?快放下,要不就扣下你的自行车”!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给吓蒙了。心想,地瓜可以不要,自行车可不能丢啊!我当机立断,放下地瓜袋子和“三齿钩”,推着自行车就急匆匆地往路边跑去。来到了路边,我定了定神回头望去,只见那大汉扛着我的地瓜袋子正向远处走去,“三齿钩”却丢在了一旁不要,原来他根本不是那块地瓜地的主人。等他走远了,我将“三齿钩”拿回来捆到车上,晦气地往家中返回。 没想到,为了那么一点点地瓜,此人竟然当起了“李鬼”。也许,那大汉是为了充饥不得已而为之,是完全可以原谅的,只是以这种方式,让我虚惊了一场,也算是“瓜菜代”岁月里一段难忘的回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