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沈阳回到淄博,户口也解决了,还住进了敬老院 |
流浪二十载,六旬老人终有“家” |
| |
- 2014年01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工作人员正在对张春来进行登记。 本报记者 姜文洁 摄 |
|
本报记者 罗旭君 经过几个月的多方努力,本报之前报道过的在外流浪二十载的六旬老人张春来(化名)终于落下户口。14日,在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护送下,张春来住进了周村区萌水镇敬老院。“终于回到家了。”在敬老院,双腿骨折的张春来非常兴奋,他不停地给记者展示他的新户口本。 “终于回家了, 我太高兴了” 14日上午9时,市救助站两名工作人员将瘫痪的张春来用担架抬上救助车,为了给老人保暖,工作人员专门在担架上铺上两层褥子,在身上盖上厚厚的大外套才放心地关上救助车的车门。 据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张春来已经在市救助站住了5个月了,之前由于户口一直没有办下来,不能回家。 “户口本我们先给你保管,等到了家再给您。”工作人员说。张春来高兴地点点头,脸上露出抑制不住的喜悦表情。他对记者说:“我在这里住的很好,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对我照顾很周到,照顾我的起居生活,但是我还是想回家。我已经二十年没回家了,我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这一天了。” 经过1个小时的车程,救助车到达周村区。在萌水镇镇政府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救助车一直开进萌水镇敬老院,院长韩客文已经在门口等候。 救助车门打开,救助站两名工作人员小心地将老人抬下车,抬进敬老院的房间内。“我们先临时将老人安排到单人间,如果老人后期想住双人间,我们会再调换。” 据了解,老人在这里一年有3600元的补助,吃穿用的都是政府来掏钱,老人下半辈子就不用愁了。在敬老院房间,张春来高兴地告诉记者:“终于到家了,我真是太开心了。” 从沈阳回到周村,几经周折终于落户 “张春来是去年8月份被沈阳救助站送到淄博救助站的,当时他告诉我们他家是周村区萌水镇的,我们于是就派车将他送到萌水镇,但是接收出现了麻烦,原因是他的户口不在当地。”市救助站工作人员说。 按照规定,如果户口在当地,当地政府才能接收,如果户口不在,按照政策,当地政府是不能接收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只能先去当地了解情况,确认张春来是否是周村区萌水镇的居民。“我们几个工作人员轮流去了萌水镇五六次,问当地的村民认不认识张春来。几经周折,我们打听到他还有一个婶子在当地,今年80多岁了,我们就跑到她家,咨询张春来的相关情况。经过他婶子证实,他家确实是萌水的,我们这才放心了。”工作人员说。 之后,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与周村区萌水镇镇政府、当地派出所多番沟通,终于帮张春来落下了户口,并顺利将张春来安排到了萌水镇敬老院。“太感谢政府了,没有他们我不可能顺利落下户口,也不能住进敬老院来。”张春来感激地说。 记者手记 让更多有家不能回的流浪者回家 “像张春来这种,明明知道家在何处却依然回不去的情况,在我们救助的人中是非常普遍的。”市救助站工作人员说。 在救助站,目前长期滞留的有10多个人,还有10多人在精神病院,十几个人在周村区的托管中心。他们多是智障、聋哑人员,他们没法告诉救助站的人员,他们的家在何处,导致长期在救助站滞留。 据了解,目前,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框架虽已初步建立,但仍有一些在外流浪的人员由于各种原因难以纳入救助范围。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框架中提到,户籍不在本地的常住人口,如果偶遇困难,也不能享受到居住地的救助政策。 张春来在沈阳待了20年,原本的户籍已经被注销,现在返回故乡后,就因为户籍被注销的原因迟迟在救助站滞留,难以回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