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为了让孩子有好的成长环境接受熏陶,孟子的母亲不辞辛苦三次迁居。在现代社会,家长提前购买学区房,获得孩子的入学资格,已成为现代“孟母”们新的教育投资方式。而学区房到底如何划分,记者了解到,在众多消费者眼里,学区房并没有明确观念,楼盘只是根据各自距离学校的学区范围,从而划定学区房。 为孩子上好学校,家长愿掏大价钱 目前,枣庄比较知名的学区房,都是离市重点小学、初中、高中等一些知名学校较近的楼盘,大部分学区房龄都在15年以上,房价更是稳中有升,其中单价过万元的学区房笔笔皆是,大部分购房者都是为了孩子能去附近的名校就读。 学区房之所以火爆不减,是因为各区、各学校之间教育条件和办学质量的不均衡所导致。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办学质量存在严重差异,这也让部分教学环境及师资优秀的学校,成为家长眼中的重点名校,像第十五中学、实验小学这样的教育资源,就与普通学校受欢迎程度不同。另外,择校也是让学区房火爆的另一个原因。有权利的家长可以通过关系选择学校,其他没有权利关系的家长,唯一能让孩子读名校的机会就是选择买学区房。如此看来,学区房真的不火也难。 学区房火爆不是好现象 学区房是中国教育体制与房地产业共同创造的产物,是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在义务教育阶段,政府采取户口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原则,哪条街道哪一栋楼房可以进哪一所学校,都有明确的划分。这样在重点小学片区的房子,就会成为二手房市场上炒作的概念。 就近入学本意是用心良苦的好政策,可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却成了某些人借机敛财的渠道。是中介的恶意炒作?还是卖房者的故意抬价?归根结底还是政策制度的监管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结果。无论是用权利找关系上学,还是买学区房择校,都是因为优质资源的集中和稀缺。只有从根本上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才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出路,才有可能消除学区房普遍的市场需求。 (刘婷婷) 新闻链接 学区房,一个特别的名词。从某种意义上讲,学区房是房地产市场的衍生品,同样也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一个独特的现象,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家长为使孩子不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不惜花费重金购置一切属于教育质量好的小学学区的房产。另外,一些重点中学附近的房产,例如天津学区房的远洋城,也会受到学生家长的青睐,在学校附近购买房产居住,将有利于家长管理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孩子也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2013年5月北京部分学区房出现均价10万的天价。 学区房成为一些房地产商的一个促销手段,好的学区房普遍高出其他房源的20%,尽管价格不菲,但往往常受关注。 学区房的出现折射出现行教育体制方面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一个城市教育资源的分配非常不均衡,造成一些所谓的“好”的优质中小学,这也同时体现出教育的不公平性。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