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牵绊和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吸引年轻人
从大都市跳槽回家乡
2014年02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济宁太白湖新区一小区里,一位女士带着小孩散步。住在这里的居民曾是当地村民。 本报记者 张晓科 摄
     曾经,他们从家乡奔向大城市,喜欢那里的热闹、繁华或者理想。春节前后,在城市和家乡之间,像候鸟般迁徙;如今,这些年轻人开始“逃离”都市,回望家乡,或为亲情的牵绊,或为生活成本的轻松,或者什么都不为,因为这里就是他们扎根的家乡。
  工作两三年,一些曾向往、留恋大城市而在那里工作的年轻人,选择回老家工作。除了亲情的召唤外,家乡经济发展带来收入的上升以及较低的房价等生活成本,也让他们曾经离开的家乡有了更大的吸引力。
  本报记者 张亚楠                               
从济南回东营工作,月薪涨了两千元
  春节之后,在济南工作的张弛就要回东营开始新工作了,目前他已经完成一家建筑公司的面试,只等假期结束后回济南的公司办理离职手续。大学毕业后,张弛一直在济南工作,月薪到手三千多元,加上年终奖,在济南的工薪族中也算是不错的收入了。
  对张弛来说,这次跳槽是一次“预谋许久”的改变。
  “刚开始工作时考虑得少,对这份工作挺满足的。没想到过了两年,心境就不一样了。”张弛说,心境的变化来自买房定居的压力,“要想在济南安定下来就得买房,对于我们这种家在农村的男孩,父母帮不上忙,房价高不可攀。”
  张弛同时发现,这些年,老家东营的工资待遇越来越好。同一行业,东营公司的待遇也要比济南公司好,于是,他一直留意家乡建筑行业的岗位。
  “回来面试时,老板跟我讲,公司里每月拿四千多元的员工不少。他问我意向工资多少,我赌了一把,说如果能到五千我就回来,没想到他一口答应了。”说到这儿,这个25岁的大男孩眉飞色舞。
  张弛很清楚,在东营市区,一平方米六千多元就可以买到不错的房子,新公司离父母家才1小时的车程。张弛甚至已经开始设想以后的美好生活了:赶紧看房交首付,一到周末就回家吃妈妈做的饭菜;结束单身生活,找个当地的女朋友。
  和张弛不一样,还没走出校门的崔娟已经打消了在外地工作的念头,决定直接回老家找工作。崔娟是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向往外面世界的她曾去上海的外企面试,也曾有机会留在国外。毕业时间越来越近,崔娟终于决定,年后回东营老家准备公务员考试及企业面试。“去省外家里人不同意,看收入水平和发展机会,东营在省内也算不错的。”
为了父母,放弃北京的工作
  既能和家人团聚又能加薪当然是好事,但离开大城市回老家的人并非都能像张弛这样两全其美。经历了在异乡的打拼后,有的人放弃了看起来更好的事业和前途,返回了老家。
  七年前,东营市某县的孙方全以班级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吉林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在北京找到了工作,月薪七千多元。但在北京仅仅工作了一年多的时间,孙方全就回到了县里老家,去了一家股份制化工企业,成了一名设备控制员。这家化工企业的月薪四千多元,尽管和在北京的收入没法比,却是县城里的高收入了。现在的工作,与孙方全的大学专业没有一点关系。
  “家里就我一个孩子,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了,我也不能只顾自己。现在觉得,在生活和亲情面前,理想倒是其次的。”孙方全说。
  孙方全所在的这家化工企业是全县首屈一指的高收入单位,不乏像他这样的重点大学毕业生,很多人的大学专业是和化工八竿子打不着的英语、经济等。在这个企业里,不少同事和孙方全是中学同学。
  孙方全说,从北京回到老家后,他感觉日子轻松了很多,每天下午太阳还很高就能下班了。因为不少同事也是同学,晚上彼此之间常喝酒、聊天、打台球。
  “一个人在北京的时候,除了工作什么都没有,回到宿舍就是打游戏,没劲。同事之间喝酒也没有在老家和同学之间喝得爽快。同学朋友都在老家,这也是为什么我不愿在外面的原因。”孙方全笑着说,在异乡呆了一年后才发现,对于一个人,事业和理想也许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应受访者要求,部分人名为化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