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与寒食
2014年04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周子元

  如今的清明节已与寒食节混为一天,统称为清明节,民间叫“过清明”。其实清明节和寒食节并不全是一回事,各有自己的讲究。
  清明节是在寒食节的后一天或后两天,民间有“冬(至)到寒食一百五”的说法,“一百五”即寒食节,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姚合《寒食》诗曰:“今朝一百五,出户雨初晴。”也有以冬至后一百零六天为寒食节的,元慎《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这里的“无烟”即指“寒食”。
  “寒食”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介子推的一段历史故事。据载晋国内乱,介子推曾随从公子重耳逃亡国外,途中无粮,饥饿难行,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重耳食用,方得以继续前行。回国后,公子重耳即位为晋文公。即位后文公赏赐了众位臣属,却偏偏没有他的份儿,而并“不言禄”的介子推,一怒之下便和老母一起身居于山里。文公得知后到处找寻,未果,便放火烧山逼他出来,相传他不愿出来,遂抱木焚火烧死。晋文公为悼念他,就定这一天全国禁火,寒食三日,从此便有了“不举火”的寒食节。而此时正值气候清明、草木荫茂的春天,后民间又有在寒食节的后一天,人们外出踏青和为先辈扫墓的习俗,谓之清明节。
  旧时清明节这天,除了吃鸡蛋、冷饽饽之外,为纪念介子推而制作的面食“子推燕”,则是各家必备的节日食品。清明节前,家家户户的女人们都要动手制作一些形态各异的面燕,有单头、双头、平翅、别翅、大燕背小燕等,造型精美,古朴大方,除供自家食用,还会赠送给亲戚朋友一些,人们往往以此评价姑娘们的心手是否灵巧。
  在胶东地区乡间,至今还流传着“寒食不举火”和“寒食吃了热火食,夏天雹子下一地”的俗谚。还有,清明这天,年轻人外出踏青,新媳妇则要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留在家里“坐寒食”,邻里乡亲们争相前来观看新媳妇。不过,这些旧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普及,已经渐渐地淡化消失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