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八位烈士写祭文
2014年04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赵玉玺
  望着这座新落成的墓碑,38年前初建墓碑时,我含泪为烈士们写祭文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过去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虽然碑身几易其处、几换其面、祭文几易其稿,但今天想来,我是为这座墓碑写祭文的第一人。
  在名相故里、铁匠之乡的章丘市相公庄镇七郎院村东,有一座刚建成不久的烈士墓碑,引来四邻八乡人们的瞻仰。碑体洁白无瑕用大理石砌成,碑面则用黑色大理石点缀,八个用草体刻成的金色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显得格外苍劲有力。它北离章丘八大景之一“黉塘岭”三里之距,东离唐朝宰相房玄龄的故乡只有千米之遥。
  38年前,也就是1976年的春天,当时担任村主任的李宇阳同志找到我,要我给在村东南刚建立起的一座纪念碑写祭文。这是县民政局和庄人联合为在济南战役中牺牲的八位烈士建造的,要为这八位烈士迁坟立传,并将他们的事迹刻石立碑供后人瞻仰。那年我26岁,在村里担任电影放映员。接受这一任务后,我感到责任重大,一连几天,我利用业余时间走访了十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听他们讲述一个又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济南战役打响的前日,受上级指派,我村设立后方医院一处。当时选择在七郎院村北头张家胡同张家祠堂,由于这里住家比较少,环境卫生也好,祠堂西边不远处是一条小河,为伤病员洗衣、洗被、洗绷带都比较方便。
  济南战役打响的日子里,伤员一批批被送往这里包扎、治疗。由于医疗条件限制,救护人员主要是进行取弹头、弹片以及消毒、打破伤风针、缝合、扎绷带等。那些用担架从战场上抬来的伤病员,有的头部受伤,有的腹部中弹,有的失去了一条胳膊,有的失去了双腿……为了救护这些重伤员,救护队员黑夜白天轮流守护。虽经奋力救治,但因伤势较重、流血过多,还是有八名战士先后离开了我们。这八位烈士分别是:孙洪刚、李雪敏、范长庚、魏松、马中和、彭立锌、刘崇竹、刘池凉。
  当时,上级民政部门组织村里数人,按当地村民的丧葬风俗,修墓穴、钉棺木,举行了隆重的丧葬仪式。安葬在我村北黉塘水库岸西,墓穴“一”字东西排列,坟丘与坟丘间两米相距。每个烈士的坟前立一墓碑,上写“革命先烈之墓”。
  记得那年我去民政局查阅烈士档案材料,遇到县人武部赵发部长。他热情地和我握手,并拍着我的肩膀说:“小伙子,咱这是做善事啊。革命先烈为咱打下天下,咱千万不能忘记他们。”紧接着向我讲述了他的亲身战斗经历;“我参加过济南战役、莱芜战役、淮海战役,共有二十多名爆破手听我指挥。在战役中,我曾目睹他们在执行任务时,被敌人的枪弹击中,再也没有回来。每失去一名战士,我都会难过好多天。”
  时光如水,日月如梭。英雄离开我们已经六十六个春秋了。每当春暖花开的清明时节,人们都会到这里会集。四面八方学校的师生以及各界人士纷纷来到烈士墓前,向他们献花敬礼,以寄托人们对英雄的敬仰。每当我看到一群群为烈士扫墓的人,一遍又一遍地朗诵我给烈士碑上刻写下的祭文时,我的内心就又增添了一份对烈士的怀念。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