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走出去”要学会尊重他人选择
2014年05月12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选择的权利应该是双方共同的,而不是我们给人家安排什么,让他们吃,这使得中国文化“走出去”产生一些障碍。文化是多方面的,除了文学艺术,还包含生活方式等。中国人与外国人在一起,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等都不一样,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视角,不可能以偏概全。
——乐黛云(北京大学教授)
“非遗”创新要敢于冒风险
文化多样性源自人生活的多样性,全球经济一体化必将导致文化趋同化,这无可奈何。但从关门自赏到开门共赏,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无可厚非。对于“非遗”,尽管威胁确实存在,但继承不是目的,创新和超越才是根本目的。要想创新,只有一条路:广泛学习,吸收本行当的精髓和别的艺术门类的元素,和当下结合,逐步扩充本行当的题材。创新得敢于冒风险,但也要源于生活、传承行当的传统。
——莫言(著名作家)
母语是中华文化之圆的半径
我常说,中华文化是一个大圆,圆的半径就是母语。珍惜中国文化很好的方式,就是珍惜母语。母语存在一日,文化就不愁没有载体。两岸文化同源同种,共享一种母语。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以自身的努力把中国文化的半径拉得再长一些。
——余光中(著名诗人)
应设置“国学”学科
我同意增设“国学”一级学科,但建议放在“哲学”门类下,因为经、子之学等更接近于哲学。不过,无论是放在历史学门类下,还是放在哲学或文学门类下,都有削足适履之嫌,显系权宜之计,将来应有一个独立的“国学”学科门类。
——郭齐勇(国学学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