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黄县路12号骆驼祥子博物馆——
骆驼祥子从这里走出   
2014年05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片 牛国栋
  造访各类名人故居、博物馆成了我旅行的习惯。前年暑期,青岛雨后的一天,“小哥”G先生陪伴我,来到离海不远的僻静小街黄县路12号,这里便是老舍故居。参观者一进院子,就能感受到老舍及其作品的独特魅力,版本厅内展示了《骆驼祥子》各个时期的各种版本、译本和评论,不同的日文译本就有七个,还有线装本和“小人书”连环画。

  ■存有《我怎样写〈骆驼祥子〉》手稿
  不大的院子门口挂着“老舍·老舍”和“骆驼祥子博物馆”两块木牌(如图),字出自老舍之子舒乙之手。墙上还镶嵌着刻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舍故居”的黑色大理石匾。院子里是幢两层四面坡顶的西式小楼,楼的两端各有一个入口。在青岛无数座千姿百态的洋楼中,这座小楼的外形实在简朴。楼前矗立着老舍的头像,旁边还有一组象征骆驼祥子的人力车夫雕像。而四周的院墙上则是老舍作品墙、《骆驼祥子》陶版连环画和舒乙绘制的《祥子拉车线路图》。参观者一进院子,就能感受到老舍及其作品的独特魅力。
  楼内一层则是骆驼祥子博物馆的室内陈列部分,有序厅、版本厅、创作厅等展厅。版本厅内展示了《骆驼祥子》各个时期的各种版本、译本和评论,不同的日文译本就有七个,还有线装本和“小人书”连环画。在1949年以前的众多老舍小说手稿中,目前只有《四世同堂》和《骆驼祥子》。可惜,命运多舛的《骆驼祥子》手稿被人卖掉,下落不明。好在上海图书馆保存的《骆驼祥子》手稿复印件的仿真件出现在这间展室里。跟《骆驼祥子》有关的原始手稿还有一份老舍手书的《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也陈列在此。创作厅还对当年老舍书房进行了部分还原,其中展出了老舍的眼镜、衣服、印谱、钢笔、小古玩、花盆、笔筒等珍贵遗物。
■老舍夫人曾说:终生难忘黄县路6号
  “老舍先生在青岛”也自然是这座博物馆的涵盖内容之一,包括他当年为报纸撰写的《避暑录话》专栏,包括那时他的家庭生活以及习武健身等业余爱好,都有专门的介绍。二层和阁楼则辟为了文艺沙龙,设有5个上个世纪30年代风格的各色茶馆,既有中式茶席,也有日式榻榻米茶室,供文学研究及爱好者交流之用。之所以选择茶馆,创意无疑来自老舍创作的四幕话剧《茶馆》。
  骆驼祥子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以文学名著命名的专题性博物馆。老舍是位多产的作家,一处老舍故居为何以骆驼祥子为陈列主题和馆名,供职于文博系统的G先生道出个中缘由。1934年8月,老舍举家从济南齐鲁大学来到青岛,在国立山东大学文学院任教。初来时住在山东大学后面登州路的一所西式平房里,后来搬到靠近海滨的金口三路一所庭院小楼。1936年,老舍辞去教职,靠稿费收入过日子。这时,老舍移居我所看到的黄县路6号(今12号)的这处院子,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离开。
  当时房东住楼上,老舍一家住楼下的四间房,两间做卧室,一间做会客室,一间是书房,两家各走各的门。当时的院子里有花圃,花木扶疏。周围都是民宅,环境相当安静,是读书写作的好地方。老舍一家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里,过着极为清贫的生活,夫人胡絜青为照顾两个幼小孩子,也辞去了青岛市立女中的教职,一家人全靠老舍的稿费糊口。正是在这种窘困的生活中,老舍的创作却进入了旺盛时期,他创作出了著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中篇小说《文博士》。《骆驼祥子》无疑是老舍一生创作中的经典之作,被公认为中国新文学白话长篇小说的代表作。
  诚如老舍自己所说:“思索的时间长,笔头上便能滴出血和泪来。”当年在山东大学校长办公室做职员、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吴伯萧记述了他拜访老舍的经过,他回忆说:“在青岛,老舍是大学文学教授,而我是文艺学徒。我比他小6岁,在他海滨的书斋里却是常客。”给吴伯萧留下很深印象的是,老舍家进门的地方,迎面罗列着老舍锻炼用的刀枪剑戟,书斋写字台上却摊着《骆驼祥子》的初稿。遗憾的是,老舍离开青岛后再也没有回来看看。解放后,胡絜青重访青岛时曾感慨地说:“终生难忘黄县路6号。”
  后来这座楼房命运多舛,解放后成了十几户居民共住的大杂院。1984年,青岛市政府将老舍故居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青岛市文物局和市南区人民政府共同出资一千余万元,将楼内的十二户居民迁出,“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使老舍故居再现了上世纪30年代的历史风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