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曙明 著作等身是过去人们对大师的仰慕,因为在那“爬格子”的年代,能做到著作等身的确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石老至今不习惯使用电脑,写东西全靠“爬格子”,说来真的不容易。或许就是在这不容易中,他实现了自己人生的最大价值。 因为喜欢文学,久闻著名散文家石英的大名,未曾想到,去年5月,我与石老竟也有幸结识,随后又见了两次面。他那爽朗的笑声,睿智的话语,让我听了格外享受。名家就是名家,每次见面我都能从他身上学到好多东西、悟到好多道理,可谓受益匪浅。 石英先生出生于1934年,他戏称自己如今已是名符其实的“80后”了。从年龄上说,石老长我22岁,自然属于我的长辈;从文学上讲,他曾当过《人民日报》文艺部的领导,也曾主编过《散文》杂志,属于文学界的前辈,我这个文学爱好者自然是难以望其项背。 写作是件颇为辛苦的事。石英先生今年八十开外了,但身体健康,才思敏捷,且笔耕不辍。尤其令人感到敬佩的,是他那“求新是我不能绕过的目标”的写作信念。去年秋天,得知他的新作出版了,我便冒昧打电话向他索求,不几天就收到了他从北京邮寄来的新作。新作前言开头是这样一段话:“这是我近一二年来发表于国内各报刊的散文作品,剔除了某些比较芜杂的篇章,取名为《石英散文新作选》。”“我之取名‘新作’,还有另一方面的潜隐含义,即不满足于数量的积累,还志在随着时光的推进、阅历的丰厚,尽可能在对事物的认识上、生命的感应上应具有更新的发现,更深的开掘,尽量让读者读起来不只是觉得充其量是篇目的叠加,而不能受到任何新的触发。”石老的这部新作有二十多万字,内容分为“文史探幽”、“昨日烟云”、“乡风亲情”、“域外履踪”、“神州纪行”和“心弦漫弹”六个部分。 著作等身是过去人们对大师的仰慕,因为在那“爬格子”的年代,能做到著作等身的确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即便是当今的信息时代,对绝大多数作家而言,实现著作等身也好比“难于上青天”。石英先生在几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涉猎过多种题材,迄今已经出版过几十部小说、诗集和散文集,数量之巨早已超过千万字,早已实现了著作等身。要知道,石老至今不习惯使用电脑,写东西全靠“爬格子”,说来真的不容易。或许就是在这不容易中,他实现了自己人生的最大价值。2013年在编辑《济南的味道》一书时,我们慕名约请他写一篇赞美泉城的散文,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不几日,就收到了他从北京邮寄过来的《历下寻珍今昔感》。文章的内容、言辞之美自不必说,洋洋洒洒五千多言全部是手写,且一笔一画甚是工整。 山东的龙口市过去叫黄县,石英先生就是黄县人。或许是骨子里的文人情怀和挥之不去的故乡情结,使得他对“龙口”之说很是不屑。“黄县”是秦朝始设置的郡县,改姓更名为龙口市不仅让他觉得有些拗口,而且心里也很不舒服,所以,他至今仍然把故乡称之为黄县而不是龙口。 人的年纪大了难免记忆力会减退,这是多数人难以抗拒的自然规律。可是,石英先生这个“80后”的老人,记忆力之好让我惊叹不已。古今中外的人文趣事、天文地理的自然常识,他都能信手拈来、随心引用,且语言之丰富,谈吐之优雅,让我等只有仰慕的份儿。去年秋天,石老来济南的那天晚间,应外地一家报纸之约需要赶写一篇稿子,他一夜之间竟然手写出了三四千言的“地名趣谈”,引经据典、博引旁征,由此可见石老文学功力之深,记忆力之好。 石英先生颇为健谈,丰富的人生经历、深厚的文学修养,再加上敏捷的思维和健康的体魄,使得他风趣而幽默,尤其是他那平易近人的品德,让接近过他的人更是感受至深。面对石英先生,我总是由衷地感慨:这真是一位令人尊重的前辈和老乡。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