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老柴”营造失独者亲情家园
认亲送礼,失独老人变志愿者
2014年10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9月13日,义工在与失独老人聊天。本报记者 韩逸 摄
     在烟台,有一群志愿者,以一种“认亲”的方式从事着志愿服务,他们关注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通过进门、陪出游、陪过生日等方式,烟台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很快走近失独老人。

  本报记者 孙淑玉        
  常年从事志愿服务,年事渐高,去年6月,烟台市民“老柴”突然想为老年人做点什么。
  和在社区工作的朋友闲聊中,“老柴”听说了“失独老人”的概念,回家一搜索,他当即决定关注这个群体。
  “人数较少,特点明确,便于开展定向关怀。”辗转多个部门,“老柴”终于在烟台东山街道拿到了失独老人的信息。
  去年6月30日上午8点半,东山街道办事处会议室,比预定时间早了一个半小时,35个志愿者早早坐定接受培训。“不准提孩子是最主要的原则,只专心陪着闲聊就行。”   “伸手不打送礼人,用东西把志愿者‘逼’进门就好办了。”“老柴”说,面临沟通压力的不仅仅是失独老人,因为无法把握好老人们的心理状态,不少志愿者也打憷。为此,烟台青年志愿者协会决定用礼物叩开双方的心门。
  联系爱心商家捐赠了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老柴”又“化缘”找来了果汁、围巾等小礼品。定期在QQ群内吆喝志愿者前来领取礼品。打消了部分志愿者的顾虑,上门勤了,老人们的抵触也在逐渐降低。
每周至少打个电话,每月至少上门一次,定期用礼物“逼”志愿者勤上门,“老柴”希望志愿者和结对老人可以做朋友,最好能成为亲人。
  接触半年多,春节过后,开发区志愿者“莲姐”受到了结对老人的生日邀请,两家人在一起高兴地吃饭、切蛋糕。照片发到群里后,“老柴”受到了很大触动。
  最初的排斥过后,不少失独老人慢慢尝试走出自我和家庭,部分老人甚至主动要求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
  “经常打打电话,说说家长里短的小事。”志愿者刘女士结对帮扶的对象家境一般,独生女儿患病近10年后去世,给老两口带来了致命的打击。首次登门拜访正好是其女儿过百日,望着屋里女儿生活过的痕迹,老两口抱头痛哭。如今,把她当成自家人,老人常会存些农货等着她来再吃。
  更大的变化也在发生。部分失独老人渐渐从受助者的身份转变为主动助人,成了志愿者大家庭的一员。去年7月,志愿者登门拜访时,失独老人王建民(化名)躲到内屋一言不发,独生子刚去世,他本能地排斥和外界有关的一切活动。随着志愿者上门次数的增多,他也加入QQ群,看着大家热火朝天地想办法,王建民动摇了。曾经无比抵触的他开始到青年志愿者协会帮忙,并联系其他家长参加活动。
  “孩子始终是老人心里的伤,不能轻易碰触。”“老柴”说,老人们其实也渴望与外界接触,渴望被接纳和理解。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