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通宵执勤,今年有空练字
泰山景区今年“意外”少见,工作人员难得轻松
2014年10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3日,在泰山景区,尽管上山下山的游客不少,但由于分布较均匀,并未出现拥堵场面。  本报记者 乔显佳 摄
  3日下午,在泰山景区,十几名保洁人员排成一排挑着成袋的垃圾下山。 本报记者 乔显佳 摄
  在泰山景区,仍有游客攀爬摩崖石刻等不文明现象发生。       本报记者 乔显佳 摄
     去年10月2日至3日,因为游客扎堆,泰山林场副场长巩恩奎整整忙了一个通宵;今年同一时段,他不仅美美地睡了一觉,3日中午还得闲练了会儿书法。
  这个“十一”,泰山景区的大部分工作人员与巩恩奎有同样的感受:游客的游览秩序有了明显的改观。

本报记者 乔显佳                           
景区执勤>> 夜里终于能好好睡一觉
  去年10月3日,记者徒步登泰山采访,行至中天门管理区时,恰遇到杭州的两位夫妻背包客,执意带帐篷上山,被景区管理人员劝阻,双方相持不下。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泰山林场副场长巩恩奎依然记忆深刻。去年,由于类似的突发事件多,值班的他不得不到处跑,累得满头大汗,精神也高度紧张。
  同样是10月3日,今年的巩恩奎精神状态好了很多。2日晚值班到23时许,看看登山客秩序井然,他放心地回房间休息去了。而在去年10月2日的晚上,因为游客集中,秩序较为混乱,他整整忙了一个通宵。
  巩恩奎发现,相比去年,今年登山客总体有礼貌了,“无名火”明显少了。随之而来的是,游客与游客、游客与经营业户之间的纠纷也减少了。
  3日中午,喜欢“写两笔”的巩恩奎在办公室练了会儿书法,这在以往的旅游黄金周是根本不敢想象的。

可喜变化>> 前3天未发生一起打架纠纷
  和巩恩奎一样,节假日期间在泰山顶上值班的泰山南天门管理区书记陈和义感触也很深。
  3日下午4点,陈和义语气轻松地说,今年客流比较平均,游客的心态也比较平稳。“今年国庆到现在,还没有发生一起打架事件呢,要是放在往年,早就好几起了。”
  桃花源索道站杨经理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以往黄金周,一些游客因为排队购票、争上索道等小事,不时爆发纠纷,甚至发生打斗。而游客与景区工作人员、经营业户之间也经常发生口角,部分游客好像窝着一股无名火似的。而今年,从1日至3日,在他管理的片区,还未发生一起争执事件。
  这些积极变化让泰山景区的工作人员很是舒心。他们甚至发现,游客遇到什么事儿,首先都会找身边的景区工作人员咨询、求助。陈和义说,游客对景区工作人员的信任感和依赖感令他们欣喜。

顽疾仍存>> 一天从山顶清出800袋垃圾
  相比往年同期,尽管泰山的游览秩序明显改观,但一些顽疾仍然存在。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一些游客的卫生习惯较差,乱扔垃圾现象让环卫人员“压力山大”。
  去年中秋,游客到泰山上扎帐篷的现象非常普遍,极大地增加了景区的保洁压力,而且存在严重的火患和踩踏隐患。经本报报道后,泰安市多部门迅速出台规定,叫停了游客到泰山上扎帐篷的乱象。
  今年10月3日,陈和义说,到泰山顶上扎帐篷的游客还存在,但从1日到3日一共发现了十几顶,处理起来也比较轻松。
  受累的是泰山上的保洁人员。3日一大早,管理区组织人手对升仙坊至望吴圣迹之间的道路进行突击清理,在这段仅百米的路面清理出20多袋垃圾。当日,仅在十八盘,保洁人员就打扫出约300个编织袋的垃圾,在泰山山顶打扫出各种垃圾800多袋。
  3日下午4点,趁着游客量有所减少,泰山南天门管理区组织保洁人员挑运垃圾下山。十几名环卫工排成一字长蛇阵,用肩挑的方式将垃圾运往后山的桃花源索道站。
  陈和义介绍,今年为迎接国庆长假,除了150多名工作人员参与保洁,泰山景区还从社会上临时招募了70余人。

家庭游 逼出好表率
  今年“十一”,泰山景区难得的“轻松”与景区客流增长放缓相关。
  经过连续多年超过10%的快速增长之后,泰山景区客流量今年首次出现明显放缓的现象。10月2日14时至10月3日14时,景区接待进山进景点游客83480人,同比增长0.03%;截至3日14时,今年“十一”黄金周以来共接待178595人,同比增长0.83%。
  此外,泰山管委执法局副局长苏庆华认为,这种变化也说明国内游客的自我修养开始呈现出一种集体性的转变。
  随着居民出游经历的丰富,部分游客也“想开了”,开始对旅途中的遭遇抱有正确心态,自我调适心情;相当一部分游客对于景区服务开始形成依赖感,出现走散、食宿、乘车等任何需要时,都主动向景区工作人员寻求帮助,彼此的信赖感有所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我国公款、公务旅游被“踩刹车”,旅游消费主体向家庭消费回归。今年国庆黄金周,很多景区一线工作人员反映,一家三代甚至四代一起出游的明显增多。
  苏庆华分析,如果一对父母带自己的孩子出游,就会油然而生“要给孩子做表率”的愿望,家庭老人的存在,也会及时制止晚辈的一些不文明行为。而在团队旅游的状态下,则经常有一些游客存在“出风头”的心理,做出一些有违文明行为规范的事情。
   本报记者 乔显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