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师读书的美好记忆
2014年10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金翠华
  我常常怀念我大学的老师。我是1961年考取山东师范学院的,那是一个物质贫乏到吃不饱饭的年代。每每在课间操时,早餐吞下的二两馒头和一碗稀粥已消化殆尽,饿得瘪瘪的肚子开始闹别扭,闹得人坐立不安。那一刻,我最盼望的是上课铃快响。
  几十年后,我曾向那些从来没尝过饥饿滋味的学生说起这件事,他们丰润的脸上绽开理解的笑容:“心有灵犀,老师,我们也盼望铃声响,再响四次,就可以饱享午餐了!”——不,亲爱的,不单单是这样。我盼望的是尽快享受老师为我们准备的知识大餐,使我忘记饥饿。宽敞的合班教室,不像现在有投影有录像,我们有的只是白墙上那块长长的黑板,它就像朱熹笔下的半亩方塘,清澈的思想,深厚的知识,随着老师亲切生动的讲授,宛若天光云影从黑板上涌流下来,灌注着我们年轻饥渴的心。老师们常说:给学生一桶水,你要有十桶水的储备。于是,黑板的右侧,每一堂课都会留下老师储备的参考书目。毕业前,我曾把各门课的参考书一一计算,必读书目共380本。
  进入新世纪后,许多具有现代意识的书籍从国外源源流入。有一天,我在一本介绍美国教育的书里看到一句话“习惯——决定成败的细节”,文中介绍了许多培养习惯的实例。读着它,心里百感交集:西方教育家所说的,我的老师们五十年前就已经实践了。感谢我的老师,正是那些必读书目给了我良好的阅读习惯,以至于不论在什么环境,哪怕是在敲锣打鼓、人声鼎沸的喧闹中,我只要拿起一本好书,立即就能钻进书里,心情澄净,胸怀开朗,随文遨游,享受书香的恬美。
  今天的学生经常问我,你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呢?我的回答是: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看过的书或许一本都用不上;然而,对于我的人格成熟和生命的长进,我读过的书籍全部都用上了。是的,那些恩慈、诚信、良善,那些仁爱、节制、谦卑,那些温柔、公义……人类应具备的诸多美德,像明灯一样照彻我的心,时时启示我自省自察,不敢懈怠。
  我知道自己的愚拙,我说的话、写的文章,没有一样是我与生俱来,或是我发明创造的,所有这一切全是后天学来的。它们融进了我的生命,使我的生命丰盛,丰盛到我说话、写文章时,没有了别人的色彩,有的只是属于自己的特色——不在乎它比别人的好还是不好。
  我一无所知地来到人世间,如今竟拥有了这么多。天地人间、万事万物皆为我师,叫我怎能不感恩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