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已成为奢侈的梦
本报网站调查显示:近四成受访者超过半年才回家看父母一次
2014年10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27日,一则“儿子从上海回嘉兴,却发现父母已在家中双双离世”的新闻让人悲伤不已。常言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但如今,不少年轻人不得不远离家乡和亲人,在外地生活。
  就此,本报网站发起调查,在上百名参与调查者中,近四成被调查对象超过半年才回一次家,同时,即使回家,9成以上被调查者呆在家里的时间不超过一周。在回不了家的时间里,一周一次的电话成为远离家乡的最大慰藉。
本报记者 许亚薇 本报见习记者 周国芳          
子女硬心肠:14.49%受访者一年才回家看父母一次
  在此次调查中,近四成人超过半年才回家一次,14.49%的人甚至一年才回家一次。这不禁让人感叹,回家,已经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
  “上次回家还是五一的时候,眼看着就要半年了。”在北京工作的济南姑娘小樊说,不是不想回家,每到放假都要值班,实在无法脱身。
  调查显示,即使和父母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也有不少人不与父母一起居住,甚至半个月才回家一次。调查结果中,24%的人与父母在同一城市居住,但是,一周回一次家的只占总调查人数的11%。
  在省城历下区的小肖,家在商河县,小肖和同事一起在省城租房住。“一般情况下每周都会回家,遇上周末有事,也只能隔周回去。”小肖有些无奈地说。
  “虽然同属济南,但回家也要花费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路上。”小肖表示。

可怜父母心:怕孩子担心,病了也不说
  在无法回家的日子里,打电话成了很多年轻人关心父母的最主要方式。在此次的调查中,有近半数的被调查者一周给家里打一次电话,甚至有3%的人一个月打一次电话。
  “平时没什么事的话,就很少给父母打电话。”在省城工作的90后小刘说,“我家是河北的,像三天的节假日都很少回去,一般都是过年、国庆长假才回家。家里也没有网络,只能通过打电话联系父母。刚工作需要在事业上努力,有时候确实会忽略父母,不过父母也都还年轻,所以不会顾虑那么多。”
  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子女会选择为父母购买社会养老服务,例如通过社区、社工、第三方机构有偿购买服务。
  “常打电话固然是一种关心,但父母多是‘报喜不报忧’。”济南军区第二干休所所长代月凤说,“我就经历过一次,2009年春节期间,老人在家突发严重心梗,医院甚至下发了病危通知,但老人觉着孩子在外工作压力大,不想给孩子添麻烦,就什么都不说。”

来去匆匆:九成人在家时间短于一周
  虽然有时间回家,但真正能够呆在家的日子却非常有限。调查显示,每次回家,50%的被调查者只能在家里呆1-3天,40%的被调查者在家的时间为3-7天。
  “离家远,回去呆一天又要回来,时间都耽误在路上。”就职于北京某网站的章丘姑娘小丽说,因为交通不便,每次回家要花费半天以上的时间,十一黄金周回家,去掉路上的时间,去掉最后一天的值班,最后在家呆了4天。
  虽然在家的时间非常有限,但绝大多数人回家后更愿意在家呆着,陪爸妈说话聊天。调查中,81%的人选择了回家以后的主要活动为在家陪伴父母,走亲访友、会见老同学占15%左右。
  每到节假日,在济南工作的“85后”王峰都会回老家日照看看,但小王说,“一旦走进家门,就不愿意出门,很少参加同学之间的聚会。”
  “平时家里只有老两口,孩子回来觉得家里热闹不少。”今年刚满50周岁的佘女士已经退休,孩子在外地工作,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能常回家看看。

业内人士建议:建立社区式的养老网络
  在听到“浙江嘉兴独居老人双亡”的新闻后,济南军区第二干休所所长代月凤表示既痛心也无奈,“虽说现在‘常回家看看’已经入法,但是实现起来很困难。”
  代月凤说,“常回家看看”如何界定,多长时间回家一次算“常常”?现在很多年轻人主观上想回家,但是客观条件并不允许。
  针对目前养老问题存在的原因,代月凤认为,“人口的流动性比以前强,农村很多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村里留有很多独居老人,空巢现象和空心村现象严重。”
  此外,子女进行家庭养老满足不了养老需求,不少年轻人离家工作,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龄化阶段,独生子女的养老问题更为突出了。
  “养老不是个人或家庭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出现问题不能过分责备子女,国家、社会、单位都应该考虑养老问题。”代月凤建议,作为子女,在主观情感上对父母关心这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社会更应该有支持力度,发动社区、居委会、物业,建立社区式的养老服务网络,让空巢老人生活在网络之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