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小鳖趣吃
2014年11月27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田长尧
下小鳖,是老黄县懒人喜欢做的一种主食,有稀有干,快捷简单,属一特殊趣味。做法很简单,烧上几瓢沸水,用细玉米面调和,最好用沸水烫一部分玉米面,有黏性、抓个、粗玉米面松散,容易被沸水煮碎。下小鳖,就是把调好的玉米面抓出一小块,放手掌心偏平,状圆圆的,形似小鳖。把小鳖状的玉米面丢进沸水中,故称下小鳖。小鳖在锅中煮几个“开”,附在小鳖外表的玉米面被煮化,溶于沸水中,形成粥状。小鳖在沸水中上下滚动,犹如一窝活蹦乱跳的小鳖。玉米面小圆饼,形状如鳖,水中滚动如鳖,谓“下小鳖”,确是名副其实。
下小鳖,实属一种趣吃,其一,小鳖汤如粥,热且稠、喝之驱寒暖胃,有些人家还往汤中放些青菜,如白菜叶、菠菜、茄子片,若再添油爆锅,其汤更加鲜美;其二,玉米面小鳖,外滑软,内坚挺,有咬头,带汤食之,柔滑又耐嚼,顶饥抗饿;其三,做起来省事,稀的干的一锅出。早时农家只有一口大锅,烀了饼子熬不了粥,如两样都做,就得先后分开,第一锅的粥都凉了,第二锅饼子尚不熟。下小鳖,一锅两样,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如果切上一盘咸菜丝,为小鳖当饭伴侣,越吃越香,粥足饭饱,微微出汗,非常舒服。
据我早年观察,下小鳖多为懒人行为,省事省火省工夫。尤其是农村取不起媳妇的小光棍、老光棍,独自生活,孤家寡人,情绪低落又懒惰,天天混日子,他们最喜欢下小鳖吃,大鱼大肉吃不上能热热乎乎吃一顿下小鳖也就满足了。记得小时候,六十多年以前啦,母亲回娘家前,总要给奶奶烀一锅大片片,母亲在姥姥家一住七八天,家中的大片片吃光了,奶奶天天给我下小鳖吃。奶奶腿脚不好,不能站锅台边烀大片片,只会下小鳖,头几顿吃个新鲜景,有滋有味,可顿顿下小鳖,吃得我胃上酸水,奶奶让我吃一勺小苏打,还是下小鳖。如今一回忆当年吃小鳖,胃就难受。现今,老黄县庄户人家几乎没有下小鳖的了。
在我的记忆中,旧时一天三顿吃下小鳖的,有一个行当,就是打铁的。铁匠都是外乡人,推着小车来到村子,找个避风又热闹的地方。旧时老黄县村村都有庙,有建在村中心的,有建在村头的。如果村中心有庙,铁匠最喜欢在庙前打铁,一是招人生意旺;二是下雨和晚上,可以到庙里避雨、睡觉。铁匠多数来自济南章丘,一般是师徒三四个人。大型独轮木轱轮车上,装着风匣、炉子、砧子、铁锤、锅、盆、行李等。村民们见铁匠来了,纷纷前来打锄头、打镰刀、打镢头、打铁锨、打菜刀等。师傅手拿铁夹和小锤,一个伙计拉风匣,炉火通红,师傅把铁在火上翻动,铁烧之通红后,师傅用铁钳夹之砧上,用小锤敲点部位,徒弟挥动大锤砸打,“叮当叮当”,清脆的锤声响彻全村,师傅个个累得大汗淋淋。
半天活干完了,师傅拿着大烟袋抽烟休息,伙计们从老乡家弄来甜水,把锅放到炉子上,用余火烧开,把做成小鳖状的玉米面往沸水里丢,煮熟后师徒们将汤和小鳖盛到碗里吃。有条件的就着大葱、咸菜吃。吃瓜渍不切丝切片,一割三四块,师徒每人手中一块大咸菜,喝汤吃鳖就瓜渍。条件差一些的,只有油盐或盐花,把小鳖放盐花中蘸一下,也算有个就头。师徒打铁也好,吃小鳖也好,村里小孩都爱围着,看热闹看人家吃小鳖那个香甜劲,真想回家也吃一顿下小鳖。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