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抹山川写性灵
2014年12月26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王韵
莱州人杰地灵,物产丰饶,曾治州府。提起莱州知府,人们常会联想到与王羲之齐名的“北方书圣”光州刺史郑道昭;智斗钦差,保住耕牛的抗金名将宗泽;宰相之子,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之夫,《金石录》作者赵明诚;以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明代相国毛纪。然而很少有人记得,莱州历任知府中,还有一位被清代袁枚极力推崇的乾嘉时代性灵派著名诗人张问陶。
张问陶(1764-1814),清代官员、著名诗人、书画家。字仲冶,又字柳门,因故乡四川遂宁城郊有一座孤绝秀美的小山,形如船,名船山,便自号船山,也称“老船”,因善画猿,亦自号“蜀山老猿”,其诗被誉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都察院御史、吏部郎中。后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因违背上官意志,辞官居吴县(今苏州)虎邱。
张问陶自幼受家庭熏陶,在其父直接教导下,与哥哥张问安、弟弟张问莱发奋攻读。家里因此出现了诗坛罕见的“三兄弟三妯娌诗人”,即张问陶及其兄张问安、弟张问莱、嫂陈慧殊、妻林韵徵、弟妇杨古雪均是诗人。张问陶饱览群书,博研名画,勤学苦练,少年时即崭露才华,被当地人誉为“青莲再世”。
嘉庆十五年(1810)七月,46岁的张问陶出任莱州知府。张问陶赴任后,即栉风沐雨,跋山涉水,深入所辖七邑了解民情,并清理积案,考试童生,奖掖后进。他为官清正廉明,审理案件及时,且不徇情枉法,深得民心。断案所下判词,简切透辟,后人奉为典范,曾多次编选印行。他任职期间,恰逢莱州辖区掖县、即墨两县农业减产,平度、昌邑、高密、潍、胶五州县遭严重水灾,村落萧条,食不果腹。张问陶面对这种境况,心急如焚,痛若切肤。他陈清具报上司,请求予以减免或缓交税租,并发放积谷,赈济饥民。然而,爱民如子,正直耿介的张问陶却因此而与上官意见不合,以致愤而辞官归隐,2年后郁郁而终。
嘉庆十七年(1812)三月,张问陶以生病为由辞去莱州知府之职。行前,他牵挂莱州百姓歉收,民多饥馑,便将自己多年积蓄捐谷七百石赈济七个州县的饥民。他上辞呈后曾写诗自述:“二十三年指一弹,非才早愧不胜官。……云衣久已轻如叶,虎背抽身也不难。”离莱州时,又写诗自白:“绝口不谈官里事,头衔重整旧诗狂”。这些诗句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愤懑和沉重心情。他在《平度昌邑道中感事》诗中写道:“天意苍茫地苦贫,救荒无策愧临民,辞官也作飘零计,忏尔流亡一郡人”,其忧国爱民之心可见一斑。到江苏吴门时,病情加重,无法远行,只得寓居虎丘寓所,自号“药庵退守”。张问陶心念百姓而无能为力,积劳成疾,医治无效,于嘉庆十九年,在苏州寓所去世,年仅50岁。张问陶身居知府之职,下辖7县,却两袖清风,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去世时,因家境贫寒,三个尚未出嫁阁的女儿竟无力扶灵柩回乡。一年后,幸亏得到鲍勋茂太仆等人资助,才归葬故乡四川两河口祖茔。
张问陶不仅政绩卓著,为官清明,而且才华横溢,成绩斐然,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书画家,曾著诗作《船山诗草》。他主张诗歌应写性情,有个性。他的诗论与性灵说相吻合,深为清代乾隆时期性灵派的代表人物袁枚所称赏。清代袁枚是乾隆诗坛盟主、性灵派主将,晚年因洪亮吉的推荐,与张问陶相识,并大加赞赏,极力推崇:“吾年近八十,可以死;所以不死者,以足下所云张君诗犹未见耳!”袁枚视船山为生平“第一”知己,可见张船山之才,非同一般。时人将张问陶与袁枚、赵翼齐名,成为乾嘉性灵派诗人的代表人物。
对于诗歌的审美特征,袁枚性灵说要求灵活、有生趣、风趣,张问陶则主张空灵、有真趣,二者颇为接近,但也有区别。张问陶主张写诗要“浓抹山川写性灵”。它不仅要求意象灵动,而且追求意境深、韵味长,是一种高境界,故又称“诗到空灵艺始成”(《孟津县寄陈理堂》)。
张问陶在文学上表现出的不循陈俗卓然峭拔的思想,和在艺术上的探求精神,以及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品德,奠定了在中国思想界、文化界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如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四川大学教授彭静中先生所云:“综观船山行藏,他立德、立功、立言,是一位三不朽的杰出人物,他的高风亮节,永远为人民所爱戴和景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