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家的第一个春节:
眼睛哭成桃,笑着给妈妈拜年
2015年03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结婚头一年,在婆家过春节。
  让自己更快接受,我一直用这句话催眠自己。
  一切如旧,准备年货、给家人买礼物、发拜年微信,忙碌并开心着。
  除夕夜,公公和老公去老家吃饭了,饭桌上只剩下奶奶、婆婆和我。我们三人一直沉默着。
  客厅里传来春晚熟悉的音乐,不知怎么地,听着听着我泪下来了,怕被两位长辈看见,我赶紧跑进卫生间擦泪。
  返回饭桌,吃着吃着水饺,那“不听话”的泪又下来了。婆婆看见吓了一跳,我哑着嗓子说:想家了。
  25年了,除夕对于我来说就是春晚加爸妈,不温不火却幸福。现在,这样的模式突然打破了,感觉一下被掏空了。
  “第一年都这样,慢慢就好了。”奶奶安慰我说。这么想着,竟然觉得自己有些矫情,出嫁的人竟然因为想家还哭鼻子。
  我有点佩服自己,眼睛已哭成桃子了,给妈妈打电话时还哈哈大笑。妈妈也是,我俩一直笑。
  初一那天,发小去家里拜年。我才知道,妈妈早听出来我哭了。其实,妈妈也哭了。
  也正如奶奶所说,第一年在婆家过年,多少有些不适应,要允许和接受自己的矫情。
  本报记者 孔令茹
舍友们的春节聚会: 昔日“疯”女子,现在变乖了
  春节前的一天,我和临沂大学429宿舍的那群“疯”女子们又相聚了。
  首先出场的百变“魔女”阿琦,让我们大吃一惊,她咬牙跺脚地剪掉留了20多年的长发。虽然继续走着小清新style,26岁的她却自诩“逆生长”。尽管如此,这个没心没肺的丫头将生孩子提上了日程。
  更让人不敢想象的是我们宿舍的“小不点”。如今在家喂孩子成了生活的全部,曾经扬言要生二胎的她,也有些力不从心了。原本不为生计所愁的她,现在竟然想着赚钱养孩子,与几个初中好友合伙开了一家叫“拾年”的淘宝店。春节过后,还要辞掉工作,专攻会计资格证。
  唯一带着孩子来的就是我们宿舍的贝贝,她是我们宿舍的老大,结婚排在了最前面,孩子要得急,她的女儿已经3岁了。在家人的联合下,开了一家幼儿园,贝贝是园长兼老师,孩子彻底的成了她生活、工作的全部。
  阿梅经常被我们唤作“神经病”,这次聚会她依然开启了“神经”模式,逗得大家笑不停。不过,让人羡慕的是,与我们不同,她不被其他事情所牵绊,活的更随性,不喜欢的人不去理,不想做的工作就辞职,现在已经换了N份工作了。
  吃多少都不长肉的萌萌仍是大家打击的对象,萌萌只是做着无力的反抗。萌萌比原来成熟了不少,也沉默了一些。在老板的“鞭策”下,顺利成为努力小青年。
  本报记者 庄子帆
从打工仔到公司老总: 见了三次面,每次都有大变化
  张冉是我的高中同学。2002年高中毕业至今,我俩一共见了三次面,他每次都有大变化。
  第一次见面是在2008年的国庆节假期,当时我从济南赶回济宁,小冉正好从北京回到济宁。得知我当晚10点下火车,非要开车去接我。我一出火车站,看到一辆北京号牌的奥迪A6,小冉从里面探出了头。“嘿嘿,不是我的车,老板看我机灵,让我给他当司机!但5年内,我要开上自己的奥迪车。”小冉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2013年10月,我回到济宁工作,第二次见到回乡创业的张冉。2011年,他辞职回乡创业,创办山东尚核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在运河城买下一层楼作为公司的办公场地,风生水起地做起核电站配套管道设备的生产和销售。那一年,张冉和他的公司完成了3000万的销售额,他也给予了自己一个奖励,买了一辆奥迪A6轿车,实现了5年内自己开上奥迪车的梦想。
  第三次见面,是今年的2月15日,在京杭假日酒店,张冉的公司举行一场隆重而热烈的年会。推开门的那一刻,我看到整个大厅坐得满满当当。一年多的时间,他的公司已经发展到近百人,而且绝大多数都是85后的年轻人。看着来自华东、华北、华南区的各个大区经理和员工,当看到派往非洲纳米比亚的员工发过来的拜年视频,我惊讶于张冉公司发展的速度,张冉不仅实现了公司销售额接连翻番亿元的销售额,而且人员及市场区域也翻了近10倍!
  谈起成功,张冉说,自己还在路上。张冉的QQ签名是这样的: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本报记者 晋森
小南门的那些小吃: 吃着美食,回味童年的味道
  济宁小南门、越河两岸,很多入不了大席的美味小吃,承载我儿时的记忆。
  由于宗教信仰和民族习俗,在小南门,很多回族同胞以经营饮食、糕点为生,代代相传,店面虽然没有过多的扩张,但老手艺却一脉相承,或老师傅依然在坚守,或年轻一代接过父辈的衣钵,味道始终没有改变。
  浓郁纯正的杨家羊汤,配以厚厚的壮馍,在寒冷的日子里吃上一碗,周身顿时变得热乎起来;越河南岸街的杨兴海糁汤,凭着几代世传的手艺,老店不仅每天吸引着济宁本地市民排队守候,羊汤冲开生鸡蛋,点以香油,鲜香美味,令人回味无穷。
  越河两岸,回胞经营的饮食品类很多,在汤饮类中有江米粥、胡椒辣汤、羊杂肝汤、小米绿豆稀饭等。面食有缸贴、黑芝麻薄壮馍、五样锅饼、油条、馓子、烧饼、油酥火烧等。肉食类中有炸鱼、炸虾等,零食不胜枚举。
  上初中之前,每天父母下班后,因为无暇做饭,很多时候都会来到这里填饱肚子。或许是一盘热腾腾的饺子,或许是一份酥羊肉,或许是一份炒虾仁,父亲在一旁喝一瓶啤酒,一杯一杯,慢慢总能喝完,看着人来人往……
  如今,偶尔还会来到这里,将车停在南门桥上,望着流淌着的越河水,看着那些亲切的回族老乡,听着那些浓浓的老济宁话,总感觉时光仿佛又回到了早已模糊的童年……
  本报记者 马辉
柜子里的小红雨靴: 路修好了,穿一次就“下岗”了
  春节前,我和姐姐一起翻腾小时候用过的东西,一双保存完好的红色雨靴勾起了我的回忆。
  这双雨靴,是小学二年级时爸爸为我买的。靴子买来只穿过一次,胡同里便修了路。从此,这双靴子没了用武之地,只能呆在柜子里。
  小时候,胡同的路是一条满是土块的泥巴路,每到下雨天,水和泥巴混在一起,根本就无法出行。
  上小学二年级时,我拥有了这双红色的雨靴。因为怕脚长大,爸爸还特意买大了一个号。有了新鞋子,就盼望着能够下场雨,在存水的路上肆无忌惮地走上几圈。可过了好久,也没有下过雨。
  考虑到胡同里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农忙的车辆也随时驶出胡同,临近的大人们一商量,把胡同里路上的坑填平了,两边挖出排水沟,还在路上铺了厚厚的一层碎石子,自此,便告别了雨天出不了门的日子,外出也无需再穿靴子。
  心里总有些不甘,在一个下雨天,我穿上这双红雨鞋,撑着伞,在院子的一个存水的角落里,愉快地踩踏了地上的水花,红雨鞋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履行它的义务。
  10多年来,胡同里的路翻修了好几次,虽然及不上刚修时候的“硬朗”,但也能满足住户们的雨天出行。前年的时候,村里拿钱将村里大大小小的胡同全部硬化成水泥路。
  本报记者 孟杰
吸引人的小村新貌: 感觉有面子,总想回家看看
  老家济东新村的变化,让人倍感欣喜。
  二号井、三号井员工的宿舍区曾是济东新村留给人们的印象,老式的、没精神的公园,陈旧的娱乐设施。现在,小村子已经成了附近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节前回到老家。一进院子,小侄儿就嚷嚷着要去公园玩,“是新公园,直接穿过去就到了,围墙拆啦!”
  济东新村公园此前还围着厚厚的院墙,附近居民要去公园,还要绕一圈到大门,。墙拆了之后,显得更加宽阔。孩子们欢笑着奔向开阔的园心,虽然时值冬天,草都已经枯了,但是各种儿童游乐设施在枯草的掩映下,孩子们在开心地玩耍,气氛温馨。在公园的正大门处,原来的木质大门已经变成了一排排的门面房,开了一些小商店和书店,增加了一些便民措施。
  身体不算好的姥姥,也在家人的陪伴下,去公园绕了一圈。“围墙拆了之后,也没大来过,没想到现在这么宽敞了,真漂亮。”
  “环境好了,当然也‘拴住’了离家人的心!”回家过年的魏爱玲说,每次回来过年,家乡总有新变化,伴随着济东新村越来越有“面子”,每年也希望能“常回家看看”。
  本报记者 康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