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行业仍在转型期,选择好的译作各有窍门
2015年03月21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王智量认为,现在翻译界最大的问题是对译者不够重视,一方面是劳动成果的回报太低,另一方面是译者没能得到足够的尊重。“对于青年译者,要爱护他们,尊重他们。”
何家炜则觉得,提高图书定价是改变译者生存状况的一个办法。“如果能把书的价格提高2到3倍,拿出其中的一部分补贴译者,或许现在的情况会有所改观。你不能既想看到好作品,又让译者没饭吃。”
现在是一个出版业的转型期,何家炜说,很多问题会随着市场化而来。对于译作水平的参差不齐,一位分析人士表示:“出版行业市场化的时间不长,或许经过大浪淘沙的自然选择之后,各方面也会慢慢规范起来。”
在一家出版社做译作审读工作的沈先生对这一看法不乐观。“现在的出版社都既讲经济利益,也讲社会利益,但实际上盈利还是第一位的。如果读者对于规范译作市场的呼声不足以高到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专管机构采取一系列规范和措施来建立一个好的出版体系,出版行业怎么会慢慢变好呢?”
对于读者来说,更快地看到译作,看到好的译作,市场也给出了更多可能。
2012年出版的《斯皮尔伯格传》,其译者是已经解散的人人影视字幕组。正是因为这群电影字幕翻译组对于电影的热爱以及对专业知识的熟稔,才有了这部在一位电影专业毕业生看来“近年最好的电影人物传记”。
2011年出版的《史蒂夫·乔布斯传》中文版,是采用众包形式翻译的。出版方招募翻译团队,每个译者负责具体的章节,最后再进行统筹。对于众包翻译的模式,何家炜认为应该看书的具体内容。“如果是需要迅速面世的畅销书,采用众包翻译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是翻译经典著作的话,何家炜认为还是需要一个译者从头到尾负责比较好。当然,翻译的整个过程也不一定是封闭的,“可以借助外力,找其他朋友帮忙,找懂原作母语的外国朋友交流,在翻译论坛上和同行讨论,请教老前辈。”
读者现在也能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一本书的口碑。读了《雪国》3个版本的张刚说,自己挑书主要是挑出版社,像人民文学、上海译文、南京译林等社翻译的书目质量都比较高。看多了看久了,也会循着自己的阅读经验找同一个译者的作品来买。
曾经在豆瓣网发起过“一星运动”的何家炜或许会很高兴看到这样的页面:在他曾经号召抵制的某个经典文学作品的译本网页上,最前面的几条都齐刷刷地给了一星。
为了减少读译作的风险,资深读书人梁浩宇想了一个省事的办法,“我都看靠谱的朋友推荐的以及评分还不错的书”。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