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焗柱
2015年03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新奉

  昔日的海莱山区土地瘠薄,小麦产量很低,所以在当地农村白面是非常金贵的。除了过年过节、人来客去吃点白面饭食外,普通家庭,平日里一般是很少吃的。但是,对刚摘奶(断奶)的小孩子及小病号,还是可以特殊照顾的。但因条件所限,这种照顾也常常是有限的。只能根据具体情况,临时用白面为他们做点简单、易行的小食品。
  烧焗柱,就是其中常做的一种。做法是:用白面和成比做饺子皮稍硬些的面团,反复揉搓后,搓成黄瓜大小的面剂子。
  做好的面剂子,埋在锅头(灶膛)里尚有余火的灰烬里煨熟。煨熟的焗柱外面形成一层半厘米厚、焦黄色的硬嘎巴,吃起来又脆又香;里面的焗柱瓤则软软的、散发着熟麦面的特有香气,十分诱人。若是再能就着个炒花生吃,那真是唇齿生香,舌尖上的快乐就甭提了。
  若为了香脆的嘎巴多一些,面剂子可以搓成稍细一点的两股或三股,编成麻花状,烧熟后,吃起来就更加脆香;也可以做成环状,名为脚圈,烧熟后,小孩子们还可以先把玩一会儿再吃。
  焗柱主要是用来喂刚断奶的小孩子或照顾小病号,因此也免不了会有小孩子为想吃焗柱而装病。常装的病无非是肚子痛、头疼或牙疼。所以,有时小孩们一说肚子痛,大人也会戏弄他们说:“是不是吃焗柱了?”记得曾有一个邻居家的小孩子名叫小年,想吃焗柱了就说牙疼,咬不动地瓜干。他妈问他想吃点啥?他竟说:想吃焗柱。惹得一家人笑弯了腰……从此便被邻里间传为笑谈:“小年牙疼,是想吃焗柱了。”
  烧焗柱必须是在尚有余烬的草木灰中焙煨,烧出来的焗柱才能保证嘎巴均匀、不煳、香脆可口。烧煤不行,因煤火太旺易烧煳,味道也差池些。
  烧焗柱因为用面少,也不用发面,简单省事,可临时而为,而且好存放、不易馊。所以,在昔日的海莱地区农村,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喜欢做的临时小面食品。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刚断奶的孩子们,大部分都是妈妈们用烧焗柱或烧芋头喂大的。我想,如今六七十岁的人们,凡是在海莱地区农村长大的,对此都还应该有些记忆的。
  而笔者,至今还是常常想吃那焦脆、喷香的烧焗柱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