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亢奋与焦虑
2015年04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吉祥
  我们关于阅读的焦虑,很大程度上源于这样的一组数据。去年的世界读书日前夕,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
  这个数据经过媒体的传播后,很快在社会上形成一种“阅读焦虑”。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115位政协委员联名签署并提交“关于制定实施国家全民阅读战略”的提案。在提案中,委员们明确提出了“由全国人大制定《全民阅读法》、国务院制定《全民阅读条例》”的建议。
  代表委员的呼吁也引起了高层领导的关注,“全民阅读”连续在去年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李克强总理说,全民阅读进《政府工作报告》得益于文化界、经济界等人士的建议,“有人担忧,说现在我们国家民众每年的阅读量还不到有些国家人均的十分之一。这些建议让我深思,说明人们不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而在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上,全民阅读战略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十八大报告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作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纳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
  在多方推动之下,全民阅读立法稳步推进。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关于开展2015年全民阅读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立法进程,发布《国家全民阅读中长期规划》。国家图书馆原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詹福瑞多次呼吁设立《全民阅读法》。他认为,在目前社会越来越功利化、大家都在忙着跑利益忽视读书的情况下,全民阅读立法有助于改善目前的阅读风气。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全民阅读立法应该重在保障国民的阅读条件,而不是变成一个关于读书的硬性规定。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近日在接受齐鲁晚报记者采访时便表示,现在社会上对全民阅读立法存在误解。在他看来,为全民阅读立法,不是规定国民读多少书,“比如公共图书馆的经费要有保证,阅读环境也要保证。立法的话,应该保障国民的阅读时间,有的单位强制加班,回去哪里还有时间看书?”
  让詹福瑞担忧的是,我们的教育没有培养国民阅读的习惯。“一个人假如在中小学阶段能够培养一个好的阅读习惯,可能会受益一生。”詹福瑞在一次受访时说,我们现在整个教育是围绕着分数、升学,这个指挥棒把所有的时间都占用了。詹福瑞曾跑过很多学校,发现很多小学生、中学生都没有阅读的习惯。到了大学,很多学生下课之后就钻到网吧去;现在有了个人电脑之后,更容易沉迷到网络世界当中。包括中文系的学生,许多人都没有阅读过四大名著。“因此整个社会应该从教育、文化、家庭各个层面形成一个读书的氛围。这一点国家应该率先提倡,每一个相关部门都应该认识到读书对我们成长的作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