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图书馆的观察——
闲置的借书证与被追的莫言
2015年04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见习记者 王晓莹 实习生 韩秋阳 王风伟
  全民阅读浪潮下,作为文化大省的山东读书情况如何?世界读书日前夕,本报记者走访了山东省图书馆、济南市图书馆以及部分驻济高校,虽然不能概括整体阅读状况,但其中发现的一些共性现象依然值得思考。
  光办证不读书
不少借书证变“僵尸证”

  济南市民小高是一名大学生,利用寒假回家的时间去省图书馆办理了一张借书卡。寒假结束后,小高回到了自己在上海的学校,此后,他手里这张借书证再也没用过。
  记者调查发现,像小高这样光办证不借书的大有人在。据了解,截止到2014年年底,持有山东省图书馆借书证的读者共有30万人,但在一年之内有过借书记录的“有效读者”只有61177人,80%的借书证变成了“僵尸证”。
  这种情况在济南市图书馆同样有所体现。据济南市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自从2013年位于济南西站附近的新馆开放以来,办卡人数一度呈现直线上升趋势。不过,一些读者在办理了借书证后,使用频率不高。
  “来办借书证的人确实不少,不过约有十分之一的读者办证后,实际使用的次数较少。”在济南市图书馆工作的张女士介绍说,“这些读者中,超五成是嫌家离图书馆较远,还有部分是外地流动人口,工作或生活地点更换后,就不会来了。还有小部分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再来借书。”

70后、80后最爱光顾图书馆
  现代社会中,工作忙碌、生活节奏快让不少年轻上班族头痛不已,在各种阅读调查中,青年群体往往也被批评为成天抱着电子设备的“低头族”。然而,图书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经常光顾图书馆的读者中,70后、80后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济南市图书馆的数据显示,20岁到40岁的中青年群体约占读者总数的56%,而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仅占3.6%。也就是说,比起老年人,年轻人更爱去图书馆借书读。
  2014年11月,山东省图书馆曾在读者间做过一个随机的阅读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7岁到45岁的读者数量占整体的55%,比例过半。
  “我的工作需要读不少书。”在一家企业工作了两年的小田告诉记者,“有时候很多专业情况不了解,就会去图书馆借书。越是工作得久,越觉得自己需要学习更多知识。”在一家高校教书的刘女士也表示,自己平时除了去图书馆借阅科研需要的资料,也会捎带着借上几本自己喜欢的小说。

网络小说受宠
名著经久不衰

  刘女士喜欢读小说,大多数读者也不例外。省图书馆和市图书馆的统计数据显示,文学类作品的借阅量远远超过其他图书,而小说因为阅读门槛低,最受读者欢迎,近年来风靡社会的网络小说同样也是图书馆里的宠儿。
  以济南市图书馆为例,该馆文学类书籍借阅量前十名的书籍几乎全是热销网络小说。这一情况在部分驻济高校图书馆中也较为普遍。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近十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文学类图书在各类书籍的借阅量中排行领先。在该校读大三的小任就告诉记者,她在校期间经常去图书馆借阅唐家三少等网络作家的书,以打发课余时间。
  虽然网络小说在年轻人之间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像《红楼梦》、《百年孤独》这样的中外经典名著仍然受到读者追捧,各大图书馆中均存在这样的情况,读者对经典名著的需求只增不减。
  济南市图书馆提供的读者借阅需求量大的书单中,《百年孤独》、《平凡的世界》、《呼兰河传》、《老人与海》、《中国哲学简史》、《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等榜上有名,人们对经典著作依然具有浓厚的兴趣。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原主任温儒敏此前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就曾特别建议读者多读经典,他举《红楼梦》为例,“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我觉得可以反复去读。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在这部巨著中都能得到了解与体验。”
  一段时期内的社会生活热点对读者的阅读同样具有影响。譬如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社会上掀起“莫言热”,同时因为莫言是山东高密人,这位老乡的书非常受读者欢迎。在山东省图书馆文学类书籍借阅量前十名的榜单中,有7本是莫言的作品,其中《蛙》高居榜首。此外,像《甄嬛传》、《红高粱》之类的影视剧热播后,也会带动原著小说借阅需求的增加。

B5、B6版摄影 本报记者 周青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