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图书馆馆长的对话——
读书这件事急不得
2015年04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读书越来越被关注的情况下,葛剑雄、陈思和这两位先后担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的学者曾有过一次对话,他们在对话中谈论了阅读危机、全民阅读立法等诸多话题。本报摘录部分,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社会缺乏悠闲地、随心所欲读书的氛围
  问:两位现在还经常读书吗?读些什么?
  葛剑雄:坦率地说,我做馆长的7年,没有从图书馆借过一本书,没时间看,别人送我的书我都看不完。现在,整个社会都在匆忙追求一个具体的目标,容不得你喘息,缺乏悠闲地、随心所欲读书的氛围。
  陈思和:其实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就好像交朋友,这个朋友适合别人,不一定适合你。有时候明明知道是个好人,就是谈不来。书也是一样,明明知道是本好书,如果你不喜欢那就不用看。
  陈思和:我还在学校读书的时候,经常会批评图书馆,借什么书都要等很久啊,不方便;但又离不开图书馆,每天到图书馆抢位子是一件大事。
  当时,我们都事先选出一位同学,“你不要去吃饭了,去占座,我们给你带馒头”。现在学生在宿舍、在家都能上图书馆的网站,很多时候不需要再跑到图书馆里学习了。
  不要制造这样或那样的焦虑,读书这件事急不得
  问:最近有媒体这样形容俄罗斯的阅读状况,说“俄罗斯人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近年来,国外的阅读状况就像一面镜子,总被拿来照出我们的低阅读率,“全民阅读危机”由此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葛剑雄:我不太赞成这些说法。第一,到目前为止,我没有看到比较可信的调查数据。我们这边可能借书的比买书的多,人家买了书到底有没有读,也是一个问号。第二,现在网上看书的人很多,这些数据大概也没统计进去。
  另外,不要把国外的高阅读率太当一回事。比如日本人,坐在上班的车上,好像人人都在看书,其实一半以上在看漫画。我去美国普通劳动者家里,柜子里放的书一种是《圣经》,一种就是画报和菜谱之类,也不要把他们都想得太高深。即使在读书风气好的国家,也不是人人都读书。
  陈思和:说实话,我对这种读书日之类的宣传向来不大起劲。读书本来是个快乐的事,还是让大家自由选择吧。至于阅读危机的话,不用那么危言耸听。
  葛剑雄:那些真正读书风气好的国家,比如北欧那些国家,人们下班之后的时间完全属于自己,有足够多的节假日,闲暇时间多了,整个社会的读书氛围自然会好。我当馆长以后做了一件事,节假日复旦大学图书馆全部关门,人是需要休息的,有闲才会去读书。
  我们不要制造这样或那样的焦虑,读书这件事急不得,跟整个社会都有关。社会要培养理想的读书风气,就要多讲点精雕细琢,少讲点大干快上;多讲点精神生活,少讲点GDP(国内生产总值);多讲点人均阅读水平的提高,少讲点升学率。
  问:现代生活中见缝插针的快速阅读随处可见,新的忧虑随之而来,认为当下的阅读过于碎片化、快餐化。两位对此有同感吗?
  葛剑雄:大可不必。在任何一个社会,真正读经典的都是少数人。
  陈思和:不读经典,也可以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我们批判碎片化不好,其实是针对在学校的系统学习讲的,不是针对一般人的阅读。
  葛剑雄:对一般人而言,阅读是碎片的、整片的,或者是拼接片的,都挺好。
  我们现在真的需要关心的是农村,农村有些地方根本没有读书的条件;还有些特殊的人群,比如在城市打工的年轻人,他们的业余生活很单调,应该设法为他们创造读书的条件。
  阅读立法不是强制人们读多少书
  问:两位怎么看待阅读立法这件事?
  葛剑雄:阅读立法不是强制人们读多少书,而是要保障国家对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投入,确保人们有阅读场所,提醒用人单位不能剥夺员工业余阅读的时间,对书价有所控制等等。这个事情应该支持。
  陈思和:这些确实应该得到保障,尤其是社会图书馆应该建在交通最便利的地方,要方便读者去;不能设门槛,哪些人可以进,哪些人不可以进。阅读是平等的。
  问:有种现象很耐人寻味,如果一本书很热门,你不读,就好像跟这个时代脱节了。
  陈思和:一个健康的社会,最好不要通过各种运动、活动去规定人们必须读什么书,或者你不读这个书,就被认为“Out”(落伍)了。现在有些所谓的热门图书,其实是个别人利用媒体在炒作。我还是觉得,读书要挑自己喜欢的。有些是好书;但是我不读也没有关系,世界上好书太多了,读不过来的。
      (据《解放日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