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跋涉
2015年04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天放(大学教授)
  在我走过的四十多个春夏秋冬中,回眸远望,竟有一多半时光是与书为伴度过的,其中自己读了多少本书恐怕无法记住了,只是书山跋涉的经历和甘苦还时常回荡在心头。
  少儿的读书阶段是个书籍缺乏且封闭的时代,那个时代令多少读书人苦不堪言不言自明,书籍既单一又无法选择,不能完全凭兴趣阅读。最初让我读书上瘾的竟是爸爸带回的几本“样板戏”小人儿书,高尔基的书当时还不是“禁书”,于是小人儿书《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就算是对我幼时读书的启蒙了。小学时,一本《闪闪的红星》真正吸引了我。随后,爸爸又不知从哪儿弄来了《金光大道》、《矿山风云》、《激战无名川》和《新来的小石柱》等当时的畅销小说,这些更是让我爱不释手。初中时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读得饭茶不思。保尔的毅力令我敬佩,西伯利亚的风雪让我向往。偶然在家里的仓房中翻出白话本小说《三国演义》旧本已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事情了。再晚些的七十年代末,我就像当时一些痴迷书籍的青少年一样,痴情地抄写风靡一时的《第二次握手》的手抄本呢!六七十年代读书,不但要克服由于意志不坚定产生的动摇,还要想办法弄到更多可读的书,因为当时的情况是书店无好书卖,图书馆也几乎无书可读。少年读书的营养不良给我青年时读书“胃口大开”进而“一发而不可收拾”留出了精力和空间。
  书终于苦读到了大学,后又顽强地读进了京城,此时,我才算大开了眼界。站在大学图书馆一排排高大的书架前,我方知自己的渺小和无知,生理和心理都在成长的我犹如鱼儿得水般地畅游在书的海洋中。从腓基尼人的传奇到凯尔特人的领地,从静悄悄的顿河跨越海洋再抵彼岸的密西西比,无不让我感到地域的博大宽广,历史的浩瀚多彩。
  多年的书山跋涉让我走得很苦很累,思想上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撞击和震撼,更是得到了精神上的升华。我真庆幸自己的骨子里还有那么点读书的天赋。正是书中的智慧让我更加清醒地看待这个世界,让自己变得自信和强大起来。欧美文学中,英国文学是我比较喜欢的,这不单是因为我主修英文,还因为英国文学所倡导的就是“俭朴的生活和崇高的思想”。现实中,生活不一定非要过得俭朴,但思想必须崇高。我儿时拿压岁钱买过书,把读过的书从小学到大学都整理分类,好好地收藏起来,可见爱书之人对书的爱惜。因为书,我结识了朋友,因为书,我得到了教诲,因为读书,我仿佛长上了智慧的翅膀。买书藏书也成了我的一种生活习惯,不会侃价的我却因为书与商贩争得面红耳赤。有了漫长的读书经历,也就使我有了更多值得回味的往事,有了更多值得谈论的话题。
  闪烁智慧的地方必有追寻它的人们愿意前往——读书正是如此。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