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的“微创新”
2015年06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崔滨

  高考在即,估计很多学生和家长,都会在规划志愿时,对深陷“抄袭”漩涡的复旦大学心生犹豫。要我说,如果你的分数足够,复旦大学不是如网友批评的缺乏创造力,只会抄袭;相反,它充分吸收了时下中国最为主流的“微创新”思维。
  在公众强大的考据能力面前,复旦大学今年为其110周年校庆精心筹划拍摄的宣传片,被发现与东京大学2014年的官方宣传片堪称“神复刻”。连校方也承认,“比较多地参考了东大短片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
  就因为这句话,本周这一话题在社交媒体上继续发酵,不过不知道吐槽“中国教育缺乏创新意识”的网友们有没有注意到,不论是指尖下的微博、QQ,还是掌中的小米、华为,也都是山寨别人来的。而且,复旦大学被网友们所不齿的“抄袭”,放在炙手可热的互联网公司那里,是被叫做“微创新”的。“红衣教主”周鸿祎在互联网方法论自述中反反复复强调的,就是“99%模仿加1%创新”。
  所以,我们看到,站在中国经济最前沿的互联网产业,从硬件的空气净化器、可穿戴设备,到商业模式的众筹经济、分享模式,无不是从大洋彼岸的硅谷搬来;而牢牢掌控大众视线的综艺节目,也无一不是照搬国外节目而来。只不过,人家要么说向前辈同行致敬,要么花钱购买版权,总之都有向用户交代的理由。只有复旦大学,因为拍摄宣传片的时间紧任务重,没有腾出空来跟网友交代一声。
  所谓创新,其实是有“微创新”和“颠覆性创新”两个层面的,而在模仿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小幅改变,跬步前行,是中国产业经济自改革开放之初就选择的道路。从最早经济特区的来料加工,到富士康的代工贸易,再到华强北的山寨帝国,中国的商业发展深深烙上了“微创新”的印记,这并不全是大学教育的结果,而是包含着复杂历史、社会、经济因素的路径选择。
  但现在,中国经济已经不仅仅需要“微创新”,它还迫切渴望“颠覆性创新”所带来的巨大效率。而“颠覆性创新”一方面无法完全脱离“微创新”凭空生长;但另一方面更需要走出“微创新”偏重继承模仿的惯性。而这些,大学教育无法全部给予。
  从这个意义上说,复旦大学的宣传片“抄袭门”,不过是当下中国“微创新”所有是是非非的缩影,我们可以苛责校方,但也不应忽略我们自身创新基因的褊狭。“万众创新”愿景的实现是一件长期的国家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身陷“抄袭门”的复旦也概莫能外。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