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史学大会来了——
我们准备好了吗?
2015年06月16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韩庆祥
我在媒体上知道山东大学将承办国际史学大会的报道,看到齐鲁晚报关于《大众讲坛》要开讲《中国与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预告,对这场讲座抱有很大的兴趣。我推掉周六的活动,提前半小时来到了省图演播厅挑了第一排的好位置。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育济教授按时开讲,他是省历史学会会长,还是中国史学会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秘书长。王教授讲得很生动,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由来,特别是中国史学融入国际的曲折历程讲得浅显易懂。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可谓历史悠久,自1900年在巴黎创办,欧美史学界至今已举办21届,素有“史学奥林匹克”之称,但亚洲国家却从未举办过。20世纪之初,贫瘠落后的旧中国并不乏知识先驱的奔走呼吁,早在1905年,著名报人黄节就报道过大会的消息,1923年陈训慈(陈布雷之弟)以年轻人的敏锐著文介绍大会,为“堂堂中华竟无人参会”而扼腕叹息。向达(新中国第一批一级教授)在上世纪20年代更是惊呼:“学不如人,斯乃大耻!”90年后向达的这篇文章被史学界发掘出来,足见当年知识分子的紧迫感。1929年朱希祖倡导组建我国历史学会,说“我们再不进行,实在给外人笑我们太没出息了”;1938年,正在欧洲访问的胡适先生参加了在苏黎世举行的第八届大会并做了演讲。百年来,向达、蔡元培、傅斯年、陈寅恪、胡适、胡乔木、季羡林等人都积极推动中国的参与。1985年,刘大年、季羡林等18人正式参加了在德国斯图加特举办的第16届大会。团长刘大年讲话,对海峡两岸关系讲得很精彩,“海峡两岸既然有共同的历史,也必然有共同的未来”。
重温我国史学融入国际的曲折历程,更加深了对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了解,“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据王育济教授介绍,8月在济南举办的第22届大会上,近80个国家的2000多名中外历史学家将围绕80多个议题,举行150多场学术讨论。这不仅是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创办100多年来首次在中国、在亚洲国家举办,更是我省的一大文化盛事,也是提升济南作为山东省会、孔孟之邦的最好宣传,我们的泉水历史、儒学文化史、植根于各地古老村镇的民俗与家风,都会引起世界史学界的重视与传播。
眼下,距离8月23日开幕已进入倒计时了。本来笔者认为这样重要的讲座必有攘攘听众,但省图现场听众并不是很多,大部分还是老年朋友。我们的城市,无论从气氛的推动还是大众知晓程度上,还需要对这届非同寻常的史学大会大张旗鼓地宣传。在讲座最后互动时,不少听众说这是北京申奥成功之后,我国申办的又一个国际盛会,这一世界级别的大会由济南主办,是我们济南人的骄傲。我们是礼仪之邦,素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乐事,应该像承办全运会、十艺节那样,创造热烈与喜庆的气氛。
百年难遇的好机会,济南,我们准备好了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