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 “用餐”不止
2015年07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天放(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副教授)
  有人把读书比作修行、望远、品茶等,我却视读书为“用餐”。一日三餐一顿不吃就饿得慌。缺乏书的精神营养,就会精神萎靡甚至死亡。很惭愧,我平时读书较少,读书主要为了充电,故想给人指点些读书的迷津,觉得自己不够资格。只因暑期自己也要“用餐”,那就介绍一下我要细品的“主食”吧。
  第一本是黄仁宇的《现代中国的历程》(中华书局,2011年4月第一版)。黄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和《中国大历史》备受推崇,而他的《现代中国的历程》也值得一读。该书是不同时期的文章合集。虽时间跨度大,但逻辑性和严密性,举证论证堪称严谨,数例翔实,绝非云里雾里。明末很多建朝之初的制度因祖制遭遇改革困难,治国理政遇到瓶颈。解燃眉之急的苛捐杂税加重了民众负担,各地官宦贪腐严重,社会矛盾激化。黄仁宇提出以“数目字上管理”期盼收支平衡,科学理政。而在专制条件下,对个人权利和财产缺乏保障,根本无法做到。这说明中央政府政令不通,这种积弊一直持续到民国。明末是公认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期,却无法在皇权下结出果实。本书还对国共两党做了一番评述,尤其是对蒋介石做了较为客观的评价;中日比较部分也颇具启发性。
  第二本是费孝通、吴晗等著的《皇权与绅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9月第一版)。这本200多页的小册子精气神十足,令人眼前一亮。该书主要是费孝通、吴晗等讲授“社会结构”课后组织的研讨班发的一些论证文章。观点各有侧重甚至不同,却也遵循了“目的偏重在提问题,不在获得结论”。历史学家们把中国古代史纳入社会学视野观察。费先生认为皇权“无为”,绅权是对它的束缚和缓冲。而吴先生则认为皇权的独裁性不容他人染指,绅权才奉“无为”政治为圭臬,进而成为皇权的帮凶。意见相左的高论却也为城乡治理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在当下仍有一定现实意义。作者没有咄咄逼人的说教,反倒透着慈眉善目般的说理,让读者迷恋。虽然他们说的不一定都正确,但其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和充满睿智的见解非常值得赏读。
  第三本是亚瑟·纳伊姆的《拯救最后的犹太人》(徐佳蓉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5年3月第一版)。这是“一个都不能少的”的犹太版。作者是当年以色列驻埃塞俄比亚大使。作为营救行动的领导者和亲历者,他讲述了非洲埃塞俄比亚黑犹太人是如何回归以色列的。为了拯救这支黑人犹太教部落,以色列政府在1985年第一次营救失败后,1991年花掉3500万美元(仅3天海外筹款),经与埃方艰苦谈判动用35架飞机最终将这14000多名法拉沙犹太黑人安全接回以色列!书中的信仰、苦难、惊险、奉献等情节令人回味无穷。
  当然,常“吃”常新的还有鲁迅、胡适等的“主食”。包括小说等“副食”经常“吃”一点也很必要。暑假里静心地阅读吧——生命不息,“用餐”不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