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三目标”
2015年07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秉国(济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暑期将至,又有了一个难得的闲暇时间可以集中地读书了。
  我读书向来驳杂,往往是“兴趣颇广,心得全无”。近年来,稍微悟到,读书如不加拣择,将会一无所成。学贵专精,读书也需要“精”和“博”相结合。结合个人的身份定位,我的读书目标有三:一是增加学问功底,二是拓宽学术视野并在“专”上下点工夫,三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
  首先说如何增加学问功底。现代学术需要的是“专精”,有些人唯务“专精”,不去阅读一些基本经典,但如果没有好的功底,所谓的“专精”往往是一隅之见,“精”而不“通”,“其于大达亦远矣”。这一类书,我首选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其实,有关《诗经》,我曾读过几种《诗经译注》,也翻过《毛诗正义》,但总觉理解肤浅。后来又读方玉润的《诗经原始》,虽有妙义,但仍乏通透之感。最近翻读朱子《诗集传》,遇到不甚了了之处,翻查了《毛诗传笺通释》,顿有醍醐灌顶之感。此书是清人研治《毛诗》的代表性成果,特别擅长运用依声求义的方法来校勘、解释字词。马氏《自序》称“以古音古义证其伪互,以双声叠韵别其通借”,此法深得王念孙“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之精髓。总之,此书优点在于以音训为基础,又广求异文、旁征博引,克服了前人望文生义、牵强附会的毛病。选择此书,不仅可以深入理解《诗经》,更可领略清代汉学的门径。此书32卷,每天一卷计,大约一个月的时间便可读完。
  另外一种书是《太平广记》。此书我已读了一部分,后来因事放下了。拟利用暑期这一段比较集中的时间继续阅读。之所以选此书精读,是因为它涵盖了从先秦至五代的许多古代小说,成为后世俗文学的一个渊薮,宋元的话本、杂剧,明清的小说、戏曲,多有取材于此书者。而宋以后的诗词,也多有从中撷取典故者。此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可见一斑。惟此书卷帙浩繁,共500卷,暑期不能读完,只能读其中一部分。
  以拓宽视野为目的,主要选读一些与自己的专业相关的书籍。拟在暑期内阅读罗宗强先生的《明代文学思想史》和蒋寅先生的《王渔洋与康熙诗坛》、《王渔洋事迹征略》。其中前两种书以前曾读过,都颇有深度,值得重读。《王渔洋事迹征略》系王渔洋研究中心主任魏恒远先生所赠,未及细读,正好可利用暑期与《王渔洋与康熙诗坛》一书对读。
  为提高教学水平,尽量不误人子弟,还需要泛读一些作品。暑期内我打算重温的一些作品,一是脂本《石头记》,也即前80回本的《红楼梦》,因为此本的脂批对了解成书过程及作品本身还是颇有作用。阅读此书,拟结合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及周汝昌《红楼小讲》来读,把自己的阅读体验与名家研究相结合,以加深认识。至于其他“红学”研究,汗牛充栋,暂时无力通览。另外,拟重读王季思先生校注的《西厢记》。
  以上三类书,第一类是精读书,阅读时需做笔记,后两类是泛读之书,阅读时相对轻松,尤其是第三类书,是精读疲劳时用以放松大脑的消遣。但这并不说明后两类书不重要,只是因为一己的需要而量身制定这样的阅读方式罢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