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小学送法记
□东港区法院研究室王晓
2015年07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六月里,细雨阴绵。一天下班时接到主任通知,法庭的两位同事第二天要到所辖乡镇的一所山村小学讲法治课,由我负责跟随拍摄。
  第二天一早,我们一行三人,七点半从院里出发,一路西行三十四公里,沿着弯曲的泥径在雨雾迷蒙中迂回环绕。一小时后到了村头,几位老乡擦干脸上细密的雨水,热情地为我们指路。车子穿过两条宽不足两米半的细胡同,停在一座矮墙前,小学的大门掩映在一排低矮的松柏之中。
  如果不是阵阵嬉笑和墙上悬挂的斑驳木牌,很难想象这是一所小学,几排简陋的瓦房组成了校舍,铁门锈迹斑斑。
  “都是老乡们的孩子,跟城里孩子比,他们接触的东西实在太少了。对任何未知的东西,他们都充满渴望和热情。听说法官要来上法律课,孩子们非常激动。”校长热情而朴实,早早地来到门口等候。
  随着老师的一声口令,四五六三个年级共六十多个孩子,很快安静整齐地集合到一个教室坐好了。尽管挑选的是高年级的孩子,但他们的个头却跟城里低年级的孩子一般。看到我们手中拿着的摄影录像设备,他们瞪着一双双小眼睛好奇地望着,但很快,同事的讲课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
  “同学们,你们周围有没有发生过东西被偷的经历?偷东西也就是法律上所说的盗窃,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一种违法行为,如果严重的话,会构成犯罪,犯罪的人都要接受法律的惩罚……”同事从小学生最熟悉、最常见的违法犯罪行为入手,几句通俗的话语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作为未成年人,我们既要自觉抵制外界引诱,不去违法犯罪,也要学会自我防范,增强辨别是非能力,在此,法官叔叔要给你们一些建议……”
  课堂上,孩子们始终安静地坐着,专心地听着,一丝不苟地记着,很多法律术语对它们来说相当陌生,他们只得用拼音诠释着对那个词语的理解和想象。学校里仅有的五六位老师也坐在孩子们中间,除了同学生们一样的认真贯注外,他们还有着同老乡们一样的温文敦厚。
  同事生动活泼的讲课方式让老师和学生们不时地发出阵阵笑声。尽管细心的同事已经在严谨的基础上用尽可能通俗朴素的语言讲述,但仍能从他们迷茫渴求的眼神中看出对法律的陌生。
  讲罢课,同事拿出带来的法袍和法槌,给同学们讲解设计理念和功能,并让同学们亲身穿上体验时,整个教室沸腾了起来。这是在孩子们的意识里从来不曾有过的东西,就连老师们也将它们视为罕物。一位老教师忍不住上前,小心翼翼地抚摸、谨慎仔细地端详了一番,从他的眼神中,我读到了尊敬和神圣。
  当这幅看似热烈温馨的画面以残破的校舍、孱弱的孩子和质朴的老师为背景时,却显得格外醒目刺眼,让人心酸落泪。
  一次简单的普法讲座,让我看到了山区孩子和老师对法律、对未知世界的深深渴求。一直以来,我们持续关注于他们物质财富的匮乏,却忽略了精神财富的传递。当源源不断的钱款物资均分到他们每个人手中时,只不过成为了杯水车薪。然而,精神食粮的奉送却不会减损分流,这才是帮助他们脱胎换骨、改变命运的宝贵财富。
  法律的真谛在于公平正义。只有让每个人先认识和感受到法律,才会使每个人都进一步感受到公平正义。作为一名司法工作者,我们要做的不应当仅仅是手持利剑惩善扬恶,更应该用包容和博爱之心让每一片渴求法律的土壤接受到平等的灌溉。普法宣传不应该仅仅是法院工作的重要职责,更应该成为我们每名法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光荣使命。
  本报记者 王裕奎 整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