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奥林匹克”今在泉城开幕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首次走进亚洲,参会国家和地区数量创新高
2015年08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发布会结束后,玛利亚塔·希塔拉接受记者采访。 本报记者 马云云 摄
  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LOGO
     本报济南8月22日讯(记者 马云云 许亚薇) 被誉为“史学奥林匹克”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首次走进亚洲,来到山东济南。22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济南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大会将于23日在济南开幕,大会的一大创新就是聚焦中国历史,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发布会上,山东大学校长张荣通报,大会总注册人数为2684人,其中外宾915人;注册国家和地区达到90个,数量创历史新高。学校共组织大学生志愿者760人,目前已上岗到位。
  张荣介绍,除中国学者外,报名参会人数超过10人的国家和地区有24个,其中超过30人的国家有9个,其中美国101人,法国89人,意大利64人,日本80人,德国50人,澳大利亚37人,英国34人,芬兰33人,俄罗斯32人。
  本届大会以“历史:我们共同的过去和未来”为主旨,大会开幕式主题为“自然与人类历史”。大会设有4场主题研讨,分别是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情感的历史、世界史中的革命:比较与关联、历史学的数字化转向。
  相比往届大会,本届大会有不少创新。张荣说,首先是凸显中国元素,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将聚焦中国历史,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探讨中国发展道路。
  大会将在济南、青岛、淄博、泰安、济宁、聊城六市举行卫星会议,探讨内容包括龙山文化及早期文明、蹴鞠与齐文化、儒家文明与当代世界、运河文化、泰山文化、城市近代化进程等,进一步展示主办地的文化底蕴和当代形象。
  此外,大会将配合国际历史学会设立首届“国际历史学会—积家历史奖”奖项,提升公众对历史学的认知。
大会LOGO获女主席盛赞
  “在以往的大会中,我们很少见到这样漂亮的图标。”国际历史学会主席、芬兰坦佩雷大学历史系教授玛利亚塔·希塔拉对本届大会的LOGO不吝溢美之词,“我看到了它隐含的深意。”
  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LOGO由祥云、汉石刻马车、ICHS以及2015 JINAN CHINA构成。祥云寓意中国文化;汉石刻马车寓意历史的车轮;ICHS为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英文字母缩写;2015 JINAN CHINA标明了举办地点与时间。
  标识整体为朱砂红,是故宫城墙的颜色,体现出内敛与稳重,是中国人对吉祥、美好的礼赞,对生命的诠释,也代表着齐鲁人民对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祝福与盛情。
  玛利亚塔·希塔拉说,这个标识意味着历史科学的变革,历史不光只包括政治历史、战争历史,还包含文化历史,甚至我们每天书写的生活历史。
  玛利亚塔·希塔拉注意到LOGO中的马车上坐着一男一女,她相当喜爱这一设计,“我非常乐意看到四轮马车上出现男人和女人并列齐驱的形象。”
本报记者 马云云 许亚薇

中国20年前 首次提请申办
  2010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中国史学会提出承办申请,获得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举办权。实际上,这并非中国第一次提出申办。
  1995年,中国史学会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提出承办申请,但没有成功。“那是中国史学会第一次正式提出申办,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0年。”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说。
  中国人对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关注可追溯到110年前。“早在1905年,中国学者就开始在刊物上报道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召开的消息。”张海鹏说,从1905年算起,至今已过去了110年,中国的史学家、史学界一直盼望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有机会在中国召开。8月23日,这个盛会终于能够在亚洲、在中国、在济南召开了。
  他介绍,中国史学会从1980年开始组织代表团出席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每届派出参会代表20人左右,多则30人。本届大会上,中方代表达到1769人,是最大的代表团。

本报记者 马云云 许亚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