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亮:
原想闯关东,当了机枪手
2015年08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本报记者 尹明亮        

  8月13日,临近中午,午饭还没吃,93岁的张广亮坐在敬老院房前的板凳上与老伙计们轻松地聊着天。皮肤黝黑、身材不胖,虽已93岁高龄,但这位曾经的抗日老兵依旧精神矍铄,听说有人来访,站起来走上前迎接,步伐矫健。自从8年前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后辛村的房子在一场火灾中化为灰烬,孝里镇敬老院便成了老人的家。衣食无忧,但最让老人兴奋的便是有人想要听听他当年打游击故事的时候。
  差不多是在1941年,当附近的石岗村等几个村子陆续被日军占领并建起据点的时候,19岁的张广亮离开家乡,踏上了闯关东的路。“到了黄河北,在德州附近一个小村子里遇到了打游击的部队在征兵,虽然个头小,但当征兵的领导问起为啥要当兵时,我就说是为了打日本鬼子,于是便开始了打游击的生活。”加入游击队,对张广亮来说算是有些意外,此后在日军占领区,昼伏夜出,张广亮便跟着游击队在山东德州到河北塘沽的地区内四处骚扰日本军。
  “一晚上要窜100来里路,都是要等着日本鬼子从据点出发后才在路上打伏击,但是硬打打不过,打一阵就得跑,没有一宿能安稳睡个觉的。”入伍不久,因为打靶打得准,张广亮从步枪手改成了机枪手,“那时候打靶满分30环,我都能打26环以上。”七十多年时间过去,当年的很多细节张广亮都已记不清,但对他所用的那架九七式机枪依旧记忆深刻,“枪都是从日本人那抢的,子弹也要靠抢,好处是这个机枪啥子弹都能打,不管是捷克式还是歪把子的子弹,抢来了都能用,能打2400米,鬼子进了800米就可以打了。”
  几年的抗战,在敌人的后方,随着游击队昼伏夜出骚扰敌人的张广亮也切身体会着敌后战斗的艰难,“装备要靠抢,而且日本鬼子打枪也打得好有把握,有一次试着在掩体里用枪把子举起帽子,帽子刚露头就被打飞了。”
  时光在张广亮脸上刻下了一道道皱纹,但抹不去战争留在老人身上的伤痕,在老人左腿小腿肚子上,一道黑黑的疤痕依旧清晰。“那是在禹城东边一次伏击日军的时候被鬼子的三八步枪打的,绑了两层腿绑,都被飞过的子弹给蹭破了。”张广亮说,那是一场遭遇战,本是要伏击的,不料一开打就被发现了。
  曾经的九死一生都随着日军的投降变成了回忆,说着记忆里留存的那一个个片段,张广亮连午饭都顾不上吃。抗战胜利70周年马上要到了,老人最近也有些兴奋,对老先生来说,抗战胜利的那一天,意义更不一样,“60周年的纪念章在那场大火后就找不到了,希望70周年能有一个。”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