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监管的阳光照亮“黑车”陷阱
2015年09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面对新变化,监管部门也应该有一个思路上的转变,有必要放宽市场准入标准,给对市场需求更为敏感的企业更多空间,让合法的出行服务更加多样化,也给常态化监管提供便利。
  23岁女子在济南搭乘“黑车”遭遇歹徒司机遇害,人们为悲剧叹惋的同时,也在关注如何防范“黑车”陷阱。如何堵住运力缺口,把各类实际运营中的汽车都纳入到监管之中,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事实上,“黑车”大量存在,还在个别区域集中出现,反映出来的恰恰是现有运力的不足,远不能满足居民的出行需要,遑论面向不同人群提供差异化服务。运动式执法或许能够短期内起效,但无法从根本上铲除滋生“黑车”的土壤。常态化监管的缺失,也就给别有用心的人创造了机会。
  “黑车”泛滥,首先反映出人们的出行需求存在相当大的缺口。本报记者就调查发现,在省城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多个“黑车”集中区,一是大学周边,二是车站,三是位置较偏远、出行不便的小区。这恰恰反映出“黑车”泛滥的根源:合法的运力投放无法满足出行需求。而且,眼下活跃的“黑车”多为面包车或低端轿车,以及二轮三轮“摩的”,收费在公交车与正规出租车之间,主要客源是学生等低收入群体,更证明了现有的合法运力无法满足人们出行的差异化需求。
  即便通过运动式集中整治使“黑车”隐身一时,风头一过仍将死灰复燃,但如果放任“黑车”存在,看似“解决”了出行难的问题,却留下了相当大的安全隐患,最近几年就屡有居民搭乘黑车遇害的消息爆出。“黑车”司机之所以“激情杀人”的比例较高,恰恰源于脱离监管。就像杀害23岁女子的这名司机,作案后抛尸城郊、清洗车内血迹,就是心存侥幸,以为“黑车”无迹可循,能够瞒天过海。也就是说,假如监管能够覆盖得更广,甚至实现对各类营运车辆的全覆盖,无疑会抑制一些司机的作案冲动。
  所以,无论从满足出行需要来看,还是考虑到保障出行安全,对付“黑车”最有效方法是疏而不是堵,要把隐匿于黑暗中的运力放到阳光之下,纳入监管之中。放到十年前,或许按照当时的技术水平,要想保障乘客安全,确实需要通过提高准入门槛的方式来加强监管,对运力作出限制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而凭借目前的移动互联技术,对各类车辆实时监控完全不成问题,日渐成熟的约租车平台也大大降低了监管成本,需要的只是将司机车辆信息纳入平台。哪位乘客搭乘哪辆车,一查一个准,就给公共安全增加一道安全阀。
  面对这样的新变化,监管部门也应该有一个思路上的转变,有必要放宽市场准入标准,给对市场需求更为敏感的企业更多空间,让合法的出行服务更加多样化,也给常态化监管提供便利。当然,目前就连巨额资本掌控的互联网约租车,都有可能面临监管举措的致命打击,把“黑车”放在监管阳光下的难度就更大了。说到底,这考验的是相关监管部门采取何种思维模式,是成为既有利益格局的维护者,还是成为居民出行需求、出行安全的保障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