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是一个国家对外的名片
2015年11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几天前,央视做了一期有关“中国制造”的节目,在节目中,包括人社部副部长杨涛、社科院研究员高文书以及中航集团总经理助理刘井宏,都表达了对“重点领域领先,但系统性落后”的担忧。这让笔者想起今年在澳大利亚学习的经历。
  在澳洲期间,每当去购物,总会遇到“中国制造”,从服装到纪念品,再到电子产品。在课堂上,我问过一位当地老师关于“中国制造”的话题。他尴尬地笑了笑,说:“我为你们感到有些悲哀,你们虽然制造了很多东西,消耗了自己的资源,使用了自己的人力,但最终卖的东西依然是最低端的,依然只是很多品牌的代工厂而已。”那一刻,我的内心一阵刺痛。
  出于学习的需要,我做过一次街头访谈,话题是“布里斯班(澳大利亚城市)的生活”,而这之中,购物消费就是重要的一环。很多当地受访者对“中国制造”的唯一印象是便宜,当问到哪些是中国品牌时,唯独有一个老人表示知道,他列举的却是“三星”和“松下”。
  事实上,这位老人回答恰恰反映了一些外国人对亚洲国家的认识。几个在澳洲留学多年的学生也告诉笔者,澳洲人在潜意识里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对于亚洲人,地位最高的是日本,然后是韩国,再然后才是中国。这样的说法和前几天那篇驻非洲华为员工的文章“不谋而合”。那篇文章说,在非洲,很多人见到他的亚洲面孔首先问他是不是日本人,然后问是不是韩国人,最后才问他是不是中国人。
  之所以这样,在笔者看来,不仅仅因为前两个国家是发达国家,更因为他们有着更多人们耳熟能详的世界名牌。在澳洲的三个月,我越来越感受到中国给世界的印象不仅仅是要通过人来塑造,更要通过物来塑造,这些物不是山寨,不是代工厂生产的东西,而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让人竖起大拇指的东西。
  的确,我们短短几十年就让“中国制造”出现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已经很难得了。但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安于现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还缺少和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制造业。愿有朝一日,“中国制造”也能成为一张亮眼的名片。(教师 杨守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