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活干,带着妻女拎包就走
装修工韩丙旺想在城里有个家
2015年12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韩丙旺为人敦实厚道,干起活来也是精益求精。 本报记者 陈文进 摄
     进入冬季,装修工韩丙旺加紧干活,客户越少,他越要拼命干,才能多挣点钱,给父母和大女儿寄回去。同在这个冬天,周秀丽在奔波多年后,可以在租来的小店里卖菜,还攒够首付买了套小房子。两个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家庭,有类似的经历,也有不同的收获。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往往还得像候鸟一样,不停地奔走于城市和乡村之间。
  本报记者 陈玮 刘志浩    
夫妻刷墙铺砖打吊顶,
3岁小女儿就在一边玩

  空旷的客厅,堆满了木梯和油漆,没装暖气的新房里,稍微待一会儿,双手就冻得发麻。
  身上沾满白色油漆,外套和裤子都破了洞,韩丙旺压低帽檐,拿起刮刀,在腻子粉和成的泥里一舀,往墙上来回扫去。“你看,我两个来回就刷匀了,一般人五下子都弄不来。”话音刚落,韩丙旺习惯性“嘿嘿”笑了两声,加深了眼角的皱纹,“本来我媳妇跟我一起刷,可我姑娘感冒了,她在家里照顾着。”
  去年,小女儿欣欣满了两岁,韩丙旺赶紧带着妻子外出干活。妻子刷墙、打腻子,韩丙旺铺地砖、打吊顶、走线。妻子忙完就过去给韩丙旺帮忙。“夫妻俩一起,赚得多,都是自家的,跟别人合干,不划算。一间房子,我们20多天就能弄完。”
  欣欣就在一边玩玩具。韩丙旺说,家里老人都70多岁了,身体不好,还要帮忙照顾大女儿,自己只能把小女儿带出来。哪里有活干,他们一家三口就跟到哪里去。韩丙旺随时给欣欣拿着被褥,中午困了,就给孩子打个地铺。
  由于没暖气,油漆干得慢,韩丙旺有些着急,这意味着妻子要多干两三天。“冬月活少,更得加紧干,趁着还没转过年来,多忙活几家,攒点钱,回去给爹妈和孩子带点好东西。”韩丙旺顿了一下说,“补偿一下大的(女儿)。”
  与此同时,在玉函小区北区菜市场,周秀丽和丈夫不停地往三轮车上搬蔬菜、鸡蛋,17岁的儿子在一旁不停地催促着,等装完,一下子跳上车狠踩油门奔了出去。
  “冬天要菜的少了,客户可不能得罪了。”周秀丽说,越是买卖不好,越得加紧干活。周秀丽和丈夫带着儿子,已经卖了15年的菜,同韩丙旺一家一样,哪里卖得好,全家就迁到哪里。
  他们像候鸟一样,追随着生活的温度,不停奔走。
骑自行车四处卖东西,
半年换了三个地方住

  1998年,刚刚结婚不久,韩丙旺就带着妻子离开济宁梁山县邱塘村老家,去了淄博。在那里有个工地,急需墙面工,赚钱比在家种地翻了好几倍。那时韩丙旺出来打工已有三年,他觉得两个人分开久了,感情会不好,于是把刷墙面的功夫都教给了她。
  这时,在济南做工的丈夫回到泗水县,让妻子周秀丽跟着他去济南。“他懒,衣服得有人洗,饭得有人做。”最重要的是,他们希望能给儿子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两个家庭,没有任何亲人和根基,一起到了陌生的地方打拼。
  两个月后,工地只给了韩丙旺一半工钱,工头和老板就跑路了。工友们天天去工地闹,而韩丙旺只静坐了一天,就去了另一个工地。“天天耗着没用,还不如去找下个地方,抓紧赚生活费。”韩丙旺和妻子一个工地接着一个工地找活干,有时接到消息,夫妻立马连夜坐车去外地,有时直接躺在马路上就睡。直到有一次来到济南,遇到老乡,开始接装修的活。韩丙旺在吴家堡租了一间不到10平米的平房,他觉得可以摆脱欠薪的日子了。
  韩丙旺的手艺好,雇主经常互相介绍,2001年起,韩丙旺开始带着妻子单干。很快他们有了女儿,为了不让女儿受罪,孩子一断奶就送回了老家,让老人照顾。
  而周秀丽却一直带着儿子跟自己摆摊。因为没经验,周秀丽跟丈夫一起在八里洼卖鸡蛋,周秀丽总是张不开嘴,甚至连秤都不会看。两人连孩子的生活费也挣不出,儿子曾在摊子旁被冻得哇哇直哭。“那时,我觉得自己就像个要饭的,什么都要学。”有一次学杀鸡,水太烫了,把鸡皮烫掉了,周秀丽心疼得直抹泪。
  周秀丽的丈夫天天骑自行车,转着换地方卖东西,半年内换了三个地方。有一次租了门头刚赚了点钱,就遇上拆迁,还要从头开始。
想让孩子在城里生活,
可连首付零头都不够

  活干到一半,韩丙旺突然说想回家看看孩子的病怎样了,放下刮刀就下了楼。
  阴暗的平房内,一张大床占满了屋子,床上堆着兔子、小狗和娃娃等毛绒玩具。韩丙旺说,这都是雇主送的。三年前,他和妻子有了第二个孩子,带在身边,有雇主觉得孩子可爱就送东西,甚至一次中秋节,有个老板还给了孩子100块钱。
  韩丙旺说,想买房让孩子在城里生活,但现在连首付的零头都不够。“现在就靠别人介绍做家装赚钱,最好的时候,一个月能赚一万,还要去掉一些成本,再给老家的大女儿寄三四千,最后剩不下多少。”
  有了赚钱的活,韩丙旺仍然带着妻女说走就走。去年淄博有个工装的大活,韩丙旺拎起行李就走,一家在淄博待了三个月,并不停打听着哪儿还有类似的活。
  相比之下,周秀丽一家比较幸运,七年前来到玉函小区北区后,租了门头卖菜。慢慢地,周秀丽也泼辣起来,挨家找客户供货。“有的说话可难听,但后来都成了我们的客户。”周秀丽说。现在不管多忙,只要有居民来买菜,周秀丽就拎着塑料袋,跟在居民后面帮着挑选。
  今年,周秀丽付首付买了套小房子,“算正式安家了。”周秀丽搓了搓冻红的脸,笑嘻嘻地说,儿子在附近的中学读完了初中。
  对于韩丙旺来说,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刚接了一个家装客户的电话,在章丘附近,按照时间,做完这家要排到明年2月了,但他仍然不想失去这个赚钱的机会,“或许,我又得带着媳妇孩子走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