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里“老有所依”,还有几道坎
2015年12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钟倩

  随着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对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来说,机构养老已经渐渐成了刚需。然而一些传统的养老观念,却让养老院养老成为很多人无法接受的现实;而老人进入养老院后,很多子女又把老人当包袱完全甩给了养老院,很长时间都不去看一看,也让养老院成为许多人不愿去的场所。(详见12月29日《齐鲁晚报》“好好的养老院,老人咋不愿来”)
  步入老龄化社会,很多老年人选择去养老院安度晚年。然而,对于失能、半失能、残疾老人而言,进入养老院存在很多“隐形”障碍。作为子女,将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送进养老院,往往担心外面说闲话,与传统孝老观背道而驰。而老人们在养老院安家,因为身有疾患、生活不便等,变得无所适从,丧失尊严感,觉得不如在家自在。当然,也有些子女忙于工作或是其他原因,将老人送进养老院后不管不问,导致老人徒生被遗弃感,精神空巢。
  除了观念上的“门槛”,老人不愿进养老院也和当下养老服务与社会需求脱节不无关系。从现实中看,从居家养老到养老院养老尚处于过渡阶段,而且,现在公办养老资源十分有限,民办养老公寓条件设施与服务质量又参差不齐,专业护理、设施建设都存在滞后问题。因此,让老人在养老院里“老有所依”,现实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是,这并非没有希望,就像今年钱理群夫妇进入养老院养老,这是一种选择,也是对养老院养老怀有信心。所以,如何加大社会养老专项投入,提速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服务的专业化与精细化,成为亟需直面的新问题。
  老人同样有精神和物质的双重需求。在满足老人物质需求上,应重视失能老人专业护理人才的培养与打造,确保持证上岗,服务标准细化,从源头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在满足老人精神需求上,要注重他们的切身感受,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与心理诉求。对重度失能老人群体,应与子女共同开展临终关怀,子女应积极配合,给予老人足够的亲情关怀与精神赡养;那些半失能老人,也别忽视他们“二次价值”的开发,发展兴趣爱好,联合社工开展文化项目等,提高他们的价值感与获得感,让“优雅得老去”不再是梦。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