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小区拆墙,不只利交通
2016年02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封闭住宅小区的每一道围墙都为不同阶层的接触和融合增加了障碍。拆掉围墙,让其他人也来散散步、聊聊天,也未必就危害社区安全,因为邻里街坊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此时无墙胜有墙。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不少城市居民已经习惯了每天刷卡进出小区的生活,并且将这种“闲人免进”的社区视为现代生活的标配。但是,近日印发的有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中央文件明确提出,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这对很多人的固有观念是个巨大的冲击。因为生活环境不同,难免有不同看法,但是只有超越一己之私,用全局的、长远的眼光看待这个新事物,才能真正看到它的价值所在。
  城市拆围墙,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可以缓解交通拥堵。现在,很多城市都面临着道路越修越宽,交通越来越堵的难题。为治理拥堵,一些城市不得已限行限号,但收效并不明显。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路网结构不合理,“毛细血管”不通畅。如果小区没有围墙,相互之间彼此“借道”,城市居民就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现在,到处都是围墙门禁,直让人感叹:城市里本来有路,住的人多了,反而没有了路。
  城市破围墙的好处已经毋庸赘言,但这并不意味着毫无阻力。有人说,自己当初选择封闭式小区就是为了安全考虑,一旦小区拆墙,社区内部的道路就成了“公路”,届时人来人往,现有的物业管理能否保障社区安全?也有人担忧,根据现行法律,小区内的道路、绿地、公用设施都属于业主共有,社区破墙能否在法制框架内落实?实事求是地说,这些担忧都是合乎情理的,所以,中央对已建成的封闭式住宅小区提出“逐步打开”的意见。在这个逐步的过程中,必然还要不断完善法规制度,从而使街区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街区制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改善城市交通,更体现在有助于推动城市不同阶层的融合。去年,在网上有一组拍自墨西哥城的照片令人震撼。照片中,迷宫般的贫民窟狭窄混乱,而一墙之隔的另一侧,富人们则坐在自家阳台的花园上享受豪奢生活。在秘鲁首都利马也有这样一堵隔离富人和穷人的高墙,被民众称为“耻辱之墙”。在国内固然没有这种横亘于城市中的隔离墙,但是封闭住宅小区的每一道围墙都为不同阶层的接触和融合增加了障碍。拆掉封闭住宅小区的围墙,让其他人也来散散步、聊聊天,也未必就危害社区安全,因为邻里街坊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此时无墙胜有墙。
  凡事皆有利弊,无论制度如何设计,都不可能让每个人只享受破墙的好处而不承担任何代价。只要有利于城市治理现代化,有利于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就应该尽可能地推广街区制。一些人对这个新鲜事物还缺乏足够的了解,难免有打不开的心结,此时单位大院率先破墙更有助于打破“心墙”。多年之前,各地一些机关单位都已尝试拆除围墙,也得到了居民的好评,中央文件的出台应该推动更多的机关单位加快拆墙行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