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修路,会碰出啥火花
2016年02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雪樱          

  近日,市民韩先生向本报反映,天桥区东宇大街铁路桥洞下及其百米多长的南北方向路面坑坑洼洼,而且经常积水,“整个东宇大街工程拖拖拉拉修两年了还没完工。”记者从项目部获悉,东宇大街主要还有铁路桥下和粟山路以南路段受限于拆迁、管线迁移等多种因素导致施工延期。(详见2月21日《齐鲁晚报》“原定工期9个月,两年还没修完”)
  笔者以为,施工因故延期可以理解,但是,相关部门应最大化公开信息,以诚意与担当回应市民。
  一直以来,省城道路施工延期问题屡见不鲜,市民反映、媒体报道、部门解释,被动的拖拉做法,损失的是相关部门的公信力。如果将施工信息公开,扩大公众参与度、建立完善反馈机制,比如,对市民的疑问与不便及时回应,能解决的第一时间落实,无法解决的也说明原因,即便出现延期,相信也会得到市民的理解。
  让信息公开成为常态,不是竖个延期牌子、网站上贴个通知那么简单,应注重细节公开与过程公开,充分利用多元的移动终端平台,让官智民智实现双向度、互动性交流。希望不远的将来,市民打开手机,就能查到施工具体信息,动动手指就能反映问题、收到反馈,不再为施工问题干着急,这是互联网+修路的新气象,也是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重要内容。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