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教育不均,“在线名师”怎能不红
2016年03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纪卓瑶

  近日,微信朋友圈里晒出了一张在线辅导老师王羽的课程清单,2617名学生购买了一节单价9元的高中物理在线直播课,扣除20%的在线平台分成后,王羽老师一小时的实际收入高达18842元,这个薪资甚至超过当下火热的网络女主播。在这张图上,王羽老师开设的7节课,听课总人数达到9479人,课程总收入约8.4万元,如果按在线教育平台扣除20%分成计算,该老师7个小时的实际总收入超过了6.7万,几乎是一个普通学校教师一年的收入。(3月27日央广网)
  毫无疑问,在职中小学教师在线有偿授课违反了“有偿补课禁令”。去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明确指出,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参加校外培训机构或由其他教师、家长、家长委员会等组织的有偿补课。不过,在在线教师一小时收入上万元的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共网络教育的缺位。
  “有偿补课”是一个令人爱恨纠结的话题。“有偿”不仅背离了教师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而且严重异化了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但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强烈期望,让无数家长对“有偿补课”趋之若鹜。事实上,正是这种情结成就了形形色色的“有偿补课”。在这种需求格局下,只怕再严厉的“禁止”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尤其对那些一小时收入上万的“在线名师”而言,辞退也未必有“杀伤力”。
  实话实说,“有偿补课”不只在于有市场需求,更在于补课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本身有其合情、合理的一面。当下教学资源严重不均,许多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上,如果因为禁止“有偿”,使其失去“补课”和分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同样意味着一种不公。这么多年,“有偿补课”之所以屡禁不止,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一味禁止,忽略了许多孩子的正当诉求,没有充分发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正向功能。
  在去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就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仔细品味,这其实也为治理“有偿补课”指出了一条有效方法与实现途径。即借助互联网平台,整合全国中小学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教与学的高效互动。遗憾的是,在职教师在线授课一小时收入上万元,教育部门还沉湎于睡梦之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