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奇葩队名”背后的诉求
2016年03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杨朝清

  前不久,武汉大学辩论队官方微博上传了一张参加武大新生辩论赛的70支队伍名单公示图,迅速引爆网络,各路奇葩队名让一众网友笑喷,比如“就是不顾四辩感受的红鲤鱼与绿鲤鱼与鱼队”、“宝宝有话说队”、“仲基不抱我不起来队”,等等。(3月28日《中国青年报》)
  社团名称通常严肃正经、寓意深刻,武汉大学的许多辩论社团却打破了常规,进行了娱乐化的表达。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今天,“奇葩队名”不可避免会引发围观和讨论。赞成者认为,这样的表达方式,体现了“95后”大学生的个性和创意;反对者觉得,这些队名过于儿戏,对比赛不够尊重。
  殊不知,不同的辩论队由不同的大学生组成,他们在身世背景、生活经历、兴趣偏好、心理特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那种千篇一律的辩论队队名尽管看上去很“高大上”,却让大学个性化的表达诉求处于一种被忽略、被漠视的境地。“奇葩队名”看似另类,依然有“沉没的声音”可以打捞。以“一支水队”为例,团队队员觉得队伍实力不够强,便用“奇葩队名”来进行自嘲和自我调侃。这样的“奇葩队名”,主动以自我矮化的方式来拉低期望、舒缓压力,成为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弱者的策略”。
  “95后”大学生深受网络文化影响,自嘲与自夸通常如影随形,真话与玩笑往往互相切换,看似在贬低,实则在抬高;看似十分低调,实则异常高调——这些年轻人正在建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寻求一种归属感,同时也是对陈词滥调的某种柔软抵抗。“奇葩队名”以一种娱乐化、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实现与自我的和解、同群体的交流以及与社会的融入。再者说,辩论终究要靠实力说话,再“高大上”的队名,如果实力不济,依然难以得到公众的尊重和认同。看来这些个性的大学生很明白,有实力不怕“队名奇葩”。
  说到底,“奇葩队名”也是青年大学生寻求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一种路径。“奇葩队名”的走红,固然有跟风的因素,有炒作的一面,但如果能够从中读懂年轻人的利益诉求,看到蕴藏其中的正面的价值追求,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