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神庙与铸钱那些事儿
2016年03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光绪壬寅《省城街巷全图》中的炉神庙。
  ◤清代济南铸造的“咸丰元宝”当百大钱,背面为满文“宝济”、汉文“当百”
   □陈强
  老济南人可能大都知道,济南老城武库街上有个县城隍庙,然而,与县城隍庙在同一条街上的,旧时还有一座“炉神庙”,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在清末光绪壬寅(1902年)的《省城街巷全图》上,“炉神庙”位于老城区东南部,县城隍庙以东不远处。不过,查阅历代山东省志、济南府志和历城县志,都没有关于济南城内炉神庙的记载。至于这座庙的来历,更是无从知晓。
  从《省城街巷全图》上可以看到,县城隍庙和炉神庙门前的这条街道,光绪年间为“炭市”。唐景椿先生在《济南老街巷》一书中解释:“因为这里是‘炭市’,‘炭’是火炉烧火之用,在这里修一炉神庙,求‘炉神’保佑安全。”笔者则认为,“炭市”应该是买卖木炭或煤炭的场所,而非烧炭的场所,怎么会与炉神相关呢?
  其实,炉神庙属于民间祭祀,与遍布全国各地的关帝庙、城隍庙等官方祭祀不同,炉神庙则较为少见,主要出现在铸造、冶炼行业场所。
  那么,济南老城的这座炉神庙是怎么来的呢?目前笔者所能见到的史志资料中,关于济南炉神庙的记载仅寥寥数笔。
  据道光二十年编纂的《济南金石志》记载:“炉神庙在城内丰、储二仓间,本铸钱局,中塑女像。顺治十一年三月造铁磬一口,重十二斤;顺治十八年孟秋,善士赵宗尧等造铁钟一口、铁香炉一,重十斤。”另据道光、咸丰年间济南乡绅王贤仪著《家言随记》记载:“济南城内有炉神庙,东有宝源局。顺治康熙间,各省铸钱有‘东’字者,济南铸也。今址尚存。”此外,《续修历城县志》也记载:“钱局在广丰仓后,旧铸钱之所也。仓前为宽厚所街。”
  从以上记述来看,清初在济南开设铸钱局,济南城内炉神庙的建造与济南的铸钱局有关。济南炉神庙的位置位于宽厚所街附近的广丰仓后。
  《家言随记》中说,济南的铸钱局名为“宝源局”,这个说法笔者认为尚不确切。据《皇朝通志》卷八十九《食货略九》记载,“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大开铸局以足国用,始定为一品。设‘宝泉局’属户部,‘宝源局’属工部,文曰‘顺治通宝’”。明朝在京城设宝源局,在各行省设宝泉局,铸造制钱(按:“制钱”是区别于前代旧钱、民间私铸钱的官炉铸行钱币)。清朝承袭了明朝的制度,在京城户部和工部分别设立宝泉局和宝源局,在各行省设省鼓铸局,局名俗称为“宝”字加各省的简称,如山东的称“宝东局”,浙江的称“宝浙局”,福建的称“宝福局”。
  济南的官方铸钱始自明代。明、清时期,山东的官方铸钱局皆设在济南。明初在省城济南设山东宝泉局,地址已无考。现存的明代济南铸钱为背铸“济”字的“大中通宝”和“洪武通宝”。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廷在户部设宝泉局,工部设宝源局,开铸“顺治通宝”制钱。后来又在山东临清设临清局,济南设山东省局(俗称“宝东局”)。
  咸丰年间,清政府为解决鸦片战争后严重的财政亏空和应付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所需的巨额军饷开支,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清廷决定铸行大钱。咸丰四年,山东重设“宝济局”,铸当十、当五十和当百的“咸丰重宝”、“咸丰通宝”、“咸丰元宝”等大钱。大钱破坏了自顺治以来一贯实行的制钱制度,以少量的钱币铸材,铸成折当高出制钱若干倍的大钱投放市场流通,以“虚钱”来代替“实钱”,这样大钱的铸量越多,市场的经济便越乱。因大钱在民间通行不畅,开铸不久,当五十、当百大钱在宝济局先后停铸,只有当十大钱仍在市面流通;同治年间,“宝济局”铸有少量“同治通宝”,不久又复停撤。 
  制钱停铸后,废弃的“宝济局”和炉神庙在民国时期改作军械局和军械库,炉神庙门前的这条街遂改称为“武库街”。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山东巡抚周馥奏请清廷批准,在济南西门外东流水设立山东铜元局(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裁撤),机器铸造“光绪元宝”和“光绪通宝”,济南延续了几百年的开炉铸造铜钱之历史就此终结。随着济南城内铸钱炉火的熄灭,随其而生的济南炉神庙,也逐渐失去了香火,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