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猎鹰”背后的“军转民”
2016年04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田勘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X)于4月8日向国际空间站发射龙飞船(Dragon),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首个试验性充气式太空舱。此次发射的“猎鹰”火箭第一级也第一次成功在海上无人船软着陆。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海上回收第一级火箭。
  这种成功当然不只是从陆地回收到海上回收的升级,而是表明最尖端的科技探索已经从国防转向民间,从不计成本到计算性价比,从单一用途扩大到多用途,从只有消耗到可以回报等多方面悄然转化,而这正是科研需要遵循的规律。
  太空探索从一开始就是国家行为,也即从国家安全和军事用途来考虑的,因此,成本都是由纳税人来付,并不会考虑经济回报。但是,科技需要后劲,更需要考虑扩大其应用和造福于社会,如此科研成果的应用和回报就必然要纳入议事日程。这一点,美国航天航空局(NASA)早就心知肚明,一直在考虑把航天航空探索技术“军转民”。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2005年,NASA就实行外包的策略,提出了一个“商用轨道运输服务”的计划,让民企投标竞争,结果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以“猎鹰9号”火箭和“龙飞船”参与竞标,击败竞争对手获得NASA的认可。
  当时NASA就把16亿美元存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账户,这不仅意味着其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合作进入稳定阶段,也意味着由纳税人付费的太空探索已经在降低成本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除了改造火箭技术外,如推力可调、多次启动等,还使人员更为精简,大大降低了火箭发射和运送太空飞船的成本。如果按惯例由NASA来进行火箭发射和运送太空飞船,成本将比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标价高出4-10倍。
  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想在航天航空领域分一杯羹,就得通过技术升级把成本降低。所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获得NASA的认可之后,一门心思地研究和试验火箭回收,达到让火箭第一级重复使用10到20次;更高的目标是让火箭第一级隔几个星期就可重复使用。如达到后一个目标将使发射成本降到现在的1%。
  也许会有人问,为何NASA不自己搞这样的科研,而要采用外包的形式。除了上述的降低成本和实现科研成果的民用化外,还有更为重要的理由。其一,可以让NASA专于更为重要的研究,如探索火星等其他星球和研发更为高端的太空探测技术,甚至空间武器。其二,面对有人问为何不关心生活在地上的人而是要探索太空时,NASA探索太空的成本降低是获得议会支持的重要因素,而且太空探索能服务于民众,如太空葬和太空游,以及未来移民火星等,都是获得公众支持的基础。
  除此之外,NASA并非垄断太空技术,而是让民企也分一杯羹,还有不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的考虑。换句话说,只有当一种技术能够形成产业链,并培育出更多更广的市场后,它才能更为成熟。这也是科学技术本身的最大价值——服务于社会,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造福于人类。(作者为科学史学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