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大众旅游“休闲时代”
2016年05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晨光

  五一假期刚过,友朋相见,最关心的是“假期去哪儿玩了?”
  “玩”,代表着人类社会对生活品质和生命价值的不懈追求。以满足休闲为目的的旅游活动被通称为休闲旅游产业。1992年,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就测定,以休闲为主导的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成为世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
  在我国,休闲旅游肇始于改革开放。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通过开放入境旅游实现创汇任务的迫切需要;最近几年,伴随着我国休假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休闲旅游成为了越来越多国民的生活必需品。据统计,2015年我国实现国内旅游人数40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1.34亿人次,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1.2亿人次,一举成为全世界数量规模最大的旅游客源国和旅游目的地国家。2016年5月18日,世界旅游组织与中国政府又将在北京联合主办首届“世界旅游业发展大会”。这些成就,无不标志着现阶段我国休闲旅游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时期,正如同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中所宣示的,我国旅游业要“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
  大众旅游时代的我国旅游业必须面对全新的市场与产业态势:首先,游客成为了休闲旅游市场真正的主导者。这不仅表现为游客出游频次越来越高、消费能力越来越强,以及旅游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越来越大。还意味着游客的消费诉求越来越存在差异化,越来越强调个性化的品质体验。同时,旅游市场上游客话语权也在不断提升。
  其次,游客消费升级拉动旅游产品结构不断升级换代。休闲度假时代游客越来越重视身心体验和精神享受,越来越强化定制化、个性化的消费诉求。这会导致一些旅游企业因产品老化和缺乏创新能力而被市场淘汰。
  再次,休闲旅游产业范围越来越宽泛、业态越来越丰富。以住宿产业为例,可供游客选择的不仅有传统星级饭店,各类新兴业态如经济型饭店、民宿、精品饭店,乃至家庭旅馆、青年旅社、休闲农庄、帐篷露营等等。在“互联网+”时代,各种智能化手段渗透到旅游服务当中,又有了移动预订、会员俱乐部、分享体验(途牛,Airbnb等)等诸多新途径。
  最后,休闲旅游市场秩序和产业运行质量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在“旅游+”和全域旅游的背景下,社会上方方面面的资源似乎都可以转化为旅游要素,为游客创造价值。另一方面,政府惯常的行政管制模式遇到了极大挑战。一时间,各类如旅游市场秩序、服务质量、文明旅游、游客利益等问题似乎是层出不穷。此外,与休闲旅游相关的各类中介机构、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社会组织又不断涌现,呼唤着从社会层面对休闲旅游产业治理体系的重新构建。
  为此,我们需要一种更具战略性和长远性的眼光审视当下的休闲旅游产业,逐步确立与新形势相匹配的休闲旅游发展观。
  其中,有三个关键词值得关注。其一是“品质”。整个休闲旅游产业都要用十二万分的精力去关注旅游服务品质,也就是游客利益问题。其二是“公平”。也就是说,今后各级政府要通过更加合理的制度设计,让休闲旅游福利覆盖每一位公民,促使旅游真正成为“一个有利于社会稳定、提高社会劳动力、促进个人和集体富裕的因素”。其三是“责任”。当今形势下,对游客而言,首要的责任是文明旅游、传承文化和保护遗产;对社会而言,主要的责任是扶危济困,搞好社会救助和旅游扶贫;政府的责任更大,不仅要维持好旅游市场秩序,还要积极推进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维护好国民的合法休假权益。
  大众旅游时代,发展休闲旅游业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旅游活动本身,还可以当做古老中国与现代文明的又一次对话,以及对我国社会文明进程的加速推动。如果说,38年前小平同志开启的入境旅游大门,是中国旅游业与世界的第一次握手,那时我们还只是一名新生。那么,今天我们将与世界旅游业开启第二次握手,更需要的是理性和自省,是传承和创造。愿我们共同努力,一起创造和分享休闲旅游事业带给这个时代的繁盛和辉煌。
  (作者系山东省旅游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旅游管理系副教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