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考验的是政府“算账”水平
2016年11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进入11月以来,华北地区的雾霾天气几乎就没有中断过。昨天恰逢周一,不少城市又陷入了重度污染,朋友圈里更是一片喊堵之声。有人吐槽一个小时没挪地方,有人感叹过一个路口耗时二十分钟。在城区之外,高速封闭、航班变动的消息更是不绝于耳。
  雾霾给交通带来了困扰,最直接带来的就是时间成本,虽说有个“时间就是金钱”的口号,可时间上的损失到底有多大却并非那么容易量化的。现在谈及防治大气污染,谈及根治雾霾的产业升级,最常提到的困难就是经济成本太高,改造或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往往意味着真金白银的付出。相比不易量化的环境成本,城市的管理者更在意看得见的支出,这种“算小账”的短视思维,是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阻碍。
  尽管现在也开始有相关研究,核算雾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但覆盖面有很大的局限。单看人们平常就能想到的一些方面,比如雾霾天里堵车造成的燃油浪费,比如污染致病带来的额外医疗费用,并没有科学的方法来加以衡量。相比之下,企业关掉本该使用的治污设备,带来的“效益”却是实实在在的,过剩产能项目带来的经济数字,也是清晰可见的。同样,焚烧秸秆屡禁不止也就不奇怪了,相比焚烧这种方式的方便快捷,绿色处理并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好处。
  对于企业或个人来说,自身有局限性,“算小账”是难免的,但对于政府来说,在环境保护方面,却应该有大的格局。都知道雾霾天道路更加拥堵,出于“小环境”的考虑,很多人还是会选择开私家车上路,强求公众提高“觉悟”很不现实。但对于政府而言,就应该看到“雾霾天——私家车上路增多——雾霾更重”的恶性循环,通过给公共交通更多的支持,对人们的出行选择加以引导。如果自身的职责没有尽到,反倒用“私家车对雾霾贡献大”来推脱,于事无补不说,还有可能引发情绪上的对立。
  有个说法叫做“年轻时拼命挣钱,年老时花钱续命”,说的是个人对曾经生活方式的反思,类似的“值不值”的考虑,也应该融入环境治理之中。尽管环境污染带来的很多损失不容易量化,但通过社会观察就能确定这些损失是客观存在的,尤其对于有能力从宏观上开展治理活动的政府来说,这些损失是不容忽视的。发达国家由于历史局限性,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造成的后果也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对于后来者而言,就没有理由再重蹈覆辙了。
  治理包括雾霾在内的各类污染,考验的就是政府的“算账”能力,是只顾眼前“算小账”,还是把目光放远“算大账”,结果迥然不同。不妨看看前几天发生在河北的儿童坠井事故,107小时的救援也没能挽救幼小的生命。当问及农村枯井谁来监管时,各部门都答复“成本太高”,那么,107小时救援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就不算成本了吗?总是“算小账”,终究会吃大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