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一代到底具有什么基因
2017年03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杨飞越

  第一次见到张代理,已经到了晚饭时间。我没想到,这么大的企业家,居然愿意不吃晚饭,也坐在桌旁和一大帮70后、80后聊聊天。和他激情四射的言谈以及麻利的身板比起来,给我留下更深印象的是他活跃的思维和思考的深度。
  62岁对很多人来说,已经到了含饴弄孙的年龄。62岁的张代理选择了再出发。我想这是有缘由的。在别人批发衣服的时候,他开始做成衣;别人开始做成衣的时候,他开始做服装定制;别人开始做服装定制的时候,他转型做平台和解决方案的输出。
  最初,张代理是个好木匠。“1985年以前,我在东北当木匠,是很高级的木匠。我做了4年家具,带回来两万块钱。那时,我一天能挣二三十,农场工人一个月才三四十块钱。”张代理说,做家具我赚了大钱。因为他做家具要面粉,不要钱。在当地一斤白面1毛2分钱,做一个立柜,他要200斤白面,也就是24块钱,如果付现金,他就要40块钱,当地农民白面有的是,他拉到鸡西,卖8毛一斤,转手一卖挣了很多钱,生意好得不得了。
  1985年,张代理从东北回到即墨做服装,56天挣了56000元钱。“那时候即墨贩卖服装的很多,我在市场做得最好,因为会赚钱,我卖服装一绝。”他说,他在批发市场卖西服,最后整个市场都跟他卖西服。“当时我弟弟负责进货,进价42元一件,卖得很好,结果整个市场好几百人都去进货,结果供不应求进不着货,都在那里等着。我就找了一个加工户,一件衣服加工费32元,我回来就卖43元,花色也好,品种也好,卖的非常好,这是我赚的第一笔钱。”
  应该说,每一次角色转换,都得益于张代理从不因循守旧和独具慧眼。1986年他就给孩子买来了电脑和打印机,并请了老师来教,那时候电脑进家庭的基本没有。他用手机的时候,手机号码才6位数,用了几年后才有了数字电话。
  据熟悉他的人介绍,幸运伴随着张代理每一次创业的转折。1986年张代理做夹克和太太服,在青岛火得一塌糊涂,每走几步就可以看到一个人穿着他的夹克。1988年张代理注册了山东省第一个服装业中外合资企业——青岛西仕达公司。1995年开始做红领,接下来的故事,大家就耳熟能详了。
  两天的采访完成后,我感觉创新已完全融入张代理的血液,这是一个高度敏感并且对未知充满好奇的人。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我的观点,好的企业家,首先是一个思想家。企业家不是教育出来的,和知识比起来,悟性和天赋更加重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